编者按:全国集邮联会士孙少颖先生《专史集邮初探》一文在《中国集邮报》发表后,引起不少集邮者的思考,尤其在老年集邮者中反响较大。沈阳苏宗侠老人特写长信给孙老,交换看法。孙老当即给予回信,并给中国集邮报社写信,谈了他的想法。现发表苏老的文章及孙老的信,供志同道合者参考。
看了《中国集邮报》第73、75、78期第6版栏目刊登的孙少颖前辈写的文章《专史集邮初探》后,欣喜万分,因为我编的几部四不像邮集,终于有人认可,找到了归宿,解除了我的困惑,顿觉眼前豁然开朗。
我爱读历史,喜欢文物,加入老年集邮协会之后,注意这方面的收藏,为了达到收藏-研究-鉴赏这一目的,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艺术篇这个总题目下,拟出古代钱币、青铜器、瓷器、书法、音乐、古代服饰等12个选题编组邮集,力求读懂邮票图案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对这一专题有系统的、完整的认识。现已编组了7集,都是按历史的顺序描述,一般是从上古到清末民初,有的到现代。
编组邮集期间,我一直感到困惑,面对这些成品,感到如果按FIP规则的严格要求,我的邮集一无是处。如文字多、邮品少,用的是全套邮票,而且是一国邮品(讲中国古代艺术,外票几乎用不上),大题小作无法拓展、尊重史实不敢创新以及用了台湾省邮票等。这些都是专题集邮之大忌--那我这个可算什么呢?说是算资料性专题邮集吧,那已经是被淘汰的形式了;说是传统类吧,它还不够级别。而说它不是专题集邮吧,论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一点也不比专题集邮差。怎么就连正式邮展都不能参加?如果只是自娱自乐,像一件古董收藏在家,怕人看到,那不失去集邮的目的和意义了吗?
看了《专史集邮初探》文章,便觉得我的邮集,可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忝居专史集邮之列,我走的不是弯路,而是坦途。实际上,我也看到在众多的专题集邮作品中,已经出现不少是以邮写史的方式,像霍郁华先生的《邮票上的航空百年史》、王志刚的《图书》、曾晓炜的《马》等,它们都是专业史,也都得到评审员的认可,还获得大奖。我还看到有人以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港澳回归等为题编组的邮集,它们也属于专史集邮。这一新的集邮方式,已经在专题集邮中异军突起,有新的无限的生命力。
专史集邮是以邮写物,描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专史集邮是以邮写史,叙述中国的专门史、专业史,所以它们的出发点、探索思路都不相同,各有各的性质和特点,比如说,对专史集邮要看其对历史的探究深浅,描述事件的准确翔实,而不能像专题集邮那样,强调拓展、创新。像我前面提到的专题集邮的几大忌讳,都是专史集邮的优势,越发挥走得越远。它如果放在专题集邮中,会被看成另类,混在开发类中,也是格格不入;用FIP规则那一套,更是一无是处。所以,专史集邮实在有必要从专题集邮中分出来,独立存在,自成体系。有了定位,我们就不再缩手缩脚,顾虑重重,而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冲破禁忌,发挥优势,把我们的邮集制作得旗帜鲜明,好上加好。 国际集邮联前主席加迪亚说过:“集邮的生命在于不断发展,在于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邮事业,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集邮方式和门类不断出新,集邮内容、思路和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只有推陈出新,才能百花齐放。因此希望专史集邮这新的集邮方式能被我国集邮界和国际集邮联合会认可,制定规则,加以引导,使之成为集邮大花园中又一朵盛开的鲜花。
孙少颖先生的信沈阳苏宗侠女士以75岁高龄,结合邮品资料,以邮写史,对祖国历史、文物与艺术,辛勤探求,精心编著。这种壮心不已、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感人至深。至于是否符合现行国内国际邮展规则,是否可以参展,则不必过多考虑。路是人走出来的,邮展类别、邮展规则是随着世界集邮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千百万人实践的结果。
作者: 《中华集邮网》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