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甲戌邮刊》与赵善长

  1934年成立的甲戌邮票会,是与中华邮票会和新光邮票会齐名的中国三大老邮会之一。“七七事变”后,中华和新光都曾被迫停止活动,甲戌会转移到后方,在几位会长的坚持下,会务得以延续,甲戌邮票会成为大后方团结集邮人士最广、持续时间最久、信誉和声望最高的集邮组织。会刊也一直办到1949年10月。 

  《甲戌邮刊》于1934年5月1日在郑州创刊,初为月刊,后或为双月刊,或为季刊,从15卷起与西南邮风联合出版,至第16卷第9期停刊。《西南邮风》是湘桂黔铁路同仁邮学会会刊,1936年3月创刊,独出至第二卷第一期开始与甲戌合刊出版,按序号至第3卷第7期终止。 

  《甲戌邮刊》创刊时会址在郑州晴川里26号,在开封印行,由赵善长主编,按月出版,为16开16版。内容除登载会务报告和会员名录外,设有专载、专著、邮学专论、邮学说从、新邮消息、邮学问答等专栏。赵善长曾在发刊词中写道:“现复发行创刊号,俾各同好砥砺攻错,互通消息……独木难支夫大厦,众志始可以成城,此呱呱堕地之宁馨,鞠育提携,非一足一手之烈……”,希望众人合力把刊物办好。很快得到南京邮友王聘彦(会长)、郑汝纯、阎东魁等人的支持,后得到铁路局同意,调阎东魁、李弗如到郑州路局工作,业余协助会务。1935年起,会刊改到郑州印发。1937年8月,在南京出版第4卷第8期后,第9期起迁回郑州出版。从1938年第5卷第3、4期合刊起,迁至西安出版。第7期起改为双月刊。1939年第6卷为季刊。1940年第7卷为双月刊。1941年第8卷至1945年第12卷都按季出版合刊。其间,1942年夏季起在成都印刷,1945年起在乐山印刷。印刷地点的不断变化,说明抗战期间出版邮学刊物的艰难程度。1937年5月1日,增发一期英文版会刊。寄国外各著名集邮家及集邮公司,颇得国外邮人好评。《甲戌邮刊》曾于1946年5月27日与《新光月刊》一起参加国际邮学刊物展览会展出,各获奖状一张,发行全国14个大中城市,在法国、美国、泰国设有通讯处。 

  抗战时期的《甲戌邮刊》,号召“集邮毋忘救国,救国不忘集邮牎”值得特别提出的是1938年4月1日出版的第5卷第3、4期合刊即已发表了赵善长《晋省发行临时邮票》的文章,介绍晋察冀边区邮票。1939年7月1日出版的第6卷第6、7期合刊,刊出黄绍斋《记晋察冀边区邮票》,详细介绍半白日徽图、全白日徽图邮票和抗战军人纪念邮票。   《甲戌邮刊》从创刊到终刊,历时15年,代表人都是赵善长,这在中国集邮史上十分罕见。赵善长(1903-1989),原名赵国元,江苏常州人,1920年毕业于法国教会在武汉办的法文学院,长期在铁路部门任职。他少年时代即开始集邮,以搜集华邮为主,兼集首航封及地名戳票,是甲戌邮票会创始人及主要负责人。赵善长尤对中国早期首航封研究精专,他的《中信版16分及其加盖票》展品在1983年全国邮展中获荣誉奖。


作者:吴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