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集邮》主编贺学明先生又来索稿。这个老头是约稿能手,令人无法推辞。胡少吾、贺学明、肖高键、仝宣州、吴鸿钧等等,都是邮文坛上的宿将、“集邮文化”的标杆。少吾年迈,大伙儿早就劝他“养怡之福,能得永年”。仝先生一手编发小报,揣测他一定吃了不少办报的苦。"想吃苦,办邮刊",最苦是不入商圈的邮刊;主管“集邮文化”的开明领导,真希望你们能多加扶植(<图1>)。
集邮文献--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关心了。“文献”这个词,本来很伟大,并非印成铅字的东西都够格称为“文献”。不过,凡事也应从实际出发,这几年我拜读过若干新“文献”,发现有些论题属“鸡毛蒜皮”,远离规律性的探讨。鸡毛蒜皮也许是集邮者传统的爱好,而史料的考证应予足够的重视(如邮驿变迁、票品起源、竞赛规则等)。不过,听说也有的"权威"有点架子,容不得不同的意见,真把自己当成"科学"的化身了。小小的娱乐也搞得学究气十足,不免有点滑稽。
曾有二十来年我都热衷于收集旧邮刊,在《上海集邮》上发表《旧刊新读小记》,就是一个侧影。去年旅美期间,遇见有关集邮的好书,我也不肯放过。出版了一些集邮的普及读物后,看到有人提倡文献收集,我自然很高兴。
前天遇到一位邮商,跟我说:“您的《集邮随笔》一集、二集,出版社打很大的折扣卖给我。三集被您包了,别处买不到,用什么价可以给我?”我笑而不答。朋友啊,你们不知道出书人的辛苦(办报也一样)。一集打折,那是出版社对形势过于乐观,初版卖完就急着加印,结果遭遇邮市低潮的滑铁卢。三集印得不多,每册流水编号,全部由我“独吞”;我家储藏室还放得下几百本剩书,怕什么呢?《林霏开集邮随笔三集》永远不会打折,这也算对得起邮书的收藏者吧(<图2>)。
作者: 林霏开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