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迁入新居,书房较为宽敞实用,使得以前凌乱摆放的邮书有了安居之所。整理所藏的集邮书籍报刊时,一本用普通白纸作封面的《石碌邮苑》跃入眼帘。那是我步入集邮行列后编办的一份油印杂志型邮刊,记录了我组织飞跃集邮小组成员进行集邮活动,普及集邮知识,畅游邮海的一段历程。 《石碌邮苑》创刊于1989年元旦。其时我任教于海南省昌江县昌江中学。因为自己喜爱集邮,留意到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喜欢集邮的,于是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集邮小组,进行邮识讲座、邮票交换等活动,后来吸收了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成为学校的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由于当时集邮活动资料较少,我们便想到编印一些集邮知识的普及性材料,分发给小组成员,普及邮识,交流集邮心得。于是,这份16开16页的油印小刊便出版了。创刊号上登载了我和飞跃集邮小组成员的集邮文章11篇,主要有《谈谈我们为什么集邮》、《新中国邮票上的志号》、《怎样识别真假邮票》等文。 第二期于2月1日出版。一直到第5期,均是在当月1日出版每期邮文在7-12篇之间。印刷方式为刻蜡纸油印。每期由我和小组内字写的工整的成员刻好后,交学校工作人员油印,有时我亲自油印,一般印到100份左右,就无法再印了,所以发行量也就100多一点。 第6期开始采用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的刊名题字,小组成员林方毅刻制木印一方,每期用红色印油盖于刊头位置。并约请一些在单位打字的朋友帮助打印蜡纸。其时电脑微机处于初级阶段,用DOS语言控制,依拼音可打字,也可打在蜡纸上。我努力在短时间内学会了操作,利用学校的电脑打印蜡纸。出版的邮刊在外观上有很大的改进,邮文质量也提高了。到1989年底共出版了9期。1990年继续出版到7月,由于我考上院校脱产进修,飞跃集邮小组因无其他老师辅导而停止了活动。1990年8月29日出版了终刊号(总第13期),发表了《邮情万里,邮谊万丈》的停刊词。《石碌邮苑》先后出版了13期,历时一年半。 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很不丰富,集邮爱好者缺乏交流。《石碌邮苑》出版后,得到了学校内外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县城的学校、厂矿、机关的集邮爱好者纷纷索阅。1990年元旦,飞跃集邮小组在校内举办了一次集邮展览。这算是集邮复苏以来县内的第一次邮展,许多集邮和不集邮的都来参观,县里和厂矿的广播站以及省报《海南日报》也作了相关的报导。此次邮展后,《石碌邮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一些外地邮友也索阅和来稿。也与当时比较出名的广东顺德桂洲中学集邮小组建立了友好关系。 纵观《石碌邮苑》发表的邮文1-5期主要是小组成员的集邮历程和心得,以及摘录的邮识资料。第6期后,除原有的内容外,也有一些外地邮友的来稿,稿件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如第6期上的《J150大龙邮票小型张不是票中票》(王宽城)、第7期上的《与郭润康先生关于邮识的通信》、《大洋州独立国家邮票发行略述》(寒山龙)、第8期上的《收集自然实寄封》(徐胜)(该文后来被湖北来风县邮协会刊转载)、第9期上的《摈弃假邮品》(柯锦华)、第10期上的《文革前昌江的一次邮展》(马俊强)第13期上的《丁颖原地在高州》(罗庆泉)等。 在《石碌邮苑》编办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其他集邮人士的支持和指导。如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不仅为邮刊题写,还经常来函指点邮识,解惑排难。江苏的田德仁老先生,自费为邮刊举办了邮识竞赛,并提供奖品。还有上海松江的许旭初,《海口邮苑》编辑柯锦华、邴作柱,广东顺德桂洲中学集邮小组辅导员黄志豪先生等。 《石碌邮苑》每期印量100余份,散落于飞跃集邮小组成员和索阅的集邮爱好者手中。飞跃集邮小组前后有30多位成员。毕业后大多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但大多数已不集邮。目前仅知道有两位还在坚持集邮,经常来往的有5-6位,便包括这两位。目前保存全套的可能只有两套,一套在我处,另一套在四川简阳市一位多年的邮友秦长翼处。 曾经邮墨芳馨的《石碌邮苑》,随着岁月的流逝,仍不免湮没于滚滚时代的邮海中,但它会永远留藏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 徐 胜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