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刊,与集邮图书一样,是文献集邮的重点对象和主要类型;邮刊,尤其是各级集邮协会和各类集邮研究会的会刊,既是集邮学术研究、普及集邮知识的园地,也是宣传集邮,开展群众性集邮活动的先导。
当今邮刊知多少?协会的,研究会的,个人办的;公开发行的,内部准印的,自发而暂无“准生证”的;老字号的,新生的,改版的,复刊的;报纸型的,杂志型的;定期的,不定期的;综合性的,专题性的……名类繁多,各具特色,据说不下千种,精准数目一时难以确计。公开发行的邮刊我几乎都订,浏览过的民刊毕竟有限,但不少都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综合性的邮刊有:《当代集邮》、《中国邮史》、《中国邮史研究》、《邮海拾贝》、《新瑞集邮》、《齐鲁集邮》、《邮缘》、《甲子邮刊》、《慈利集邮》等;专题性的有:《生肖集邮》、《极限集邮》、《极限集邮者》、《大北方集邮》、《封片研究》、《专题集邮》、《熊猫邮苑》、《普票园地》等。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民刊着眼于内容的“小口径”限定而显特色,如《航空邮苑》、《航天邮友》、《中国欠资》、《回音卡收藏与研究》、《地图邮缘》、《蝴蝶邮苑》等。偏重邮市信息和相关话题的《北京邮声》和《长寿邮讯》等也颇有看头。各类邮刊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编织着当今邮坛神韵迷人的锦绣之春。
集邮的文化特性和邮会建立发展的需要,决定了邮刊的生存和命运。总有那么一拨子人,对办邮刊情有独钟,以至痴迷。办邮刊高雅、充实,体现邮识和创造;以刊会友,扩大邮会知名度。然而,办刊不易;办一份邮迷喜闻乐见的邮刊尤难;经费拮据的邮会和囊中羞涩的邮迷办邮刊难上加难。诚如李毅民先生在《当代集邮》历经坎坷复刊后致函所云:“办刊如养虎,这只‘虎’不仅要‘吃’大量的稿,还要耗费大量的钱,更不用说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了。”且不说有些民刊“苦熬硬撑”的艰辛,也不议各种研究会为办好邮刊付出的种种代价,就说各级邮协的会刊,也因会员的流失和经费的压缩而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印量下滑的困扰和“发行难”的窘迫。尽管如此,多数办刊者也还是迎难而进,争创一流。诸多办刊者为发展我国集邮事业铺路架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为他人作嫁衣”的品格委实令人感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邮刊的兴盛,得益于集邮活动的普及,依托于邮文作者的踊跃和多产。《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重庆集邮》等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以及各省市邮协所办的“内部准印”的邮刊,一般稿源充足。而各类研究会所办的邮刊,尽管有的并无稿酬,但通常也不愁稿源。我寻思,许多人写邮文、编邮刊,就同玩邮票一样,有瘾。这既是基于收藏而又高于收藏的创造性发挥,又是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文化追求和享受。作者、编者、读者三向互动,琴瑟相和,催生出邮刊的繁荣,滋润着文献集邮的沃土。
今日邮刊,明日邮史。“文献集邮热”呼唤着办刊者的精品意识。前人留下的一些早期邮刊,如《邮乘》、《邮学月刊》、《国粹邮刊》、《邮友》、《甲戌邮刊》、《金竹邮刊》等,之所以仍被今人选编或影印,仍为邮迷所推崇和追寻,就在于其不失为当年众多邮刊中的精品。如今的邮刊与时俱进,整体水准有了新的提升。尤其是全国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大多集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时效性、趣味性于一体,比之当代集藏界的其他类刊物毫不逊色。
好刊不厌百回读。唐无忌先生说:“办一份邮刊,要让世界范围内的集邮者认可,愿掏钱去购,能托人去觅寻,可永远作珍藏备考,并当重要的工具使用,这就是一本成功的邮刊。”尽管邮刊的好差是相对的,而且办刊宗旨和面向的读者群或阅读层面有不同,但坚持正确导向和邮学方向,突出邮识和文化品味,给人以知识和美感,恐怕是大致相同的要求。而编者提高自身素质至关重要。在我熟识的邮刊主编中,我素来钦佩邵林的严谨、林轩的博才,周治华的文风和感召力……
办一份真正质高品优的好邮刊,实乃邮坛之幸、邮迷之慰也!
作者: 葛建亚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