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成都的著名邮商李弗如,创办了一份名字奇怪的邮刊———《蓉锦邮月出》,一般人不查字典,难以认出这个“月出”字。它的读音为“fei”,与“匪”字同音,本意乃是“新月开始发光”。因蓉锦就是成都,故《蓉锦邮月出》可以理解为《成都邮光》。为免读者误解,在创刊号上,编辑特地发表解释刊名的短文,言明:“邮月出”拆字成“邮月出”,就是计划每月出版一期,又因成都人称邮票为“邮飞”,也与“邮月出”同音,故将《蓉锦邮月出》作为刊名。曾有人问李弗如先生,为何用月出,李答,只是希望能达到月出一期的意思,如引伸也可代表“月刊”之意。但在办刊期间,物资条件困难,印刷往往拖延。期间历经法币、金元券、银元三个贬值时期,物价飞涨,刊物只能办成不定期。这24开16页的小刊,一直坚持到1949年9月,9年共出版34期,难能可贵。现有郑州集邮组复印的精装合订本,系放大字号排版,便于查阅。 《蓉锦邮月出》是一份普及性邮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中心倒印乎?边框倒印乎?》、《商埠邮戳之一斑》、《火车邮戳之一斑》、《邮戳漫谈》、《搜集信封片简笺之商榷》等,内容通俗,适合大众集邮者,是西南地区最早的私家刊物,也是当时大后方最畅销的邮刊,在沦陷区也广有读者。它也是一份典型的邮文与售品共存、相互依托的邮商邮刊,每期均刊有2-4页蓉锦邮票社的售品目录,售出邮品以邮养刊。 《蓉锦邮月出》由邮坛元老李弗如创办。李弗如是山东济宁人,中华邮票会会员,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成都集邮会创始人之一。1925年在杭州青年会工作时,他与张包子俊等筹组新光邮票会;1934年在开封时和赵善长等创建甲戌邮票会于郑州;1937年抗战期间到成都,在中华圣公会成都教区担任会计,因工薪微薄,于1940年春以其妻庞风侣的名义开办“蓉锦邮票社”。1942年7月与吴孔昭、汪剑魂等创立“成都集邮会”于蓉城。李弗如一人同为三个邮会的创始人,与各地邮人广泛交往,在邮坛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声誉。所以他在1941年冬斥资创办《蓉锦邮月出》时,得到了许多集邮家的支持。《蓉锦邮月出》以李弗如的儿子李宏谋为发行人。其长女李好谋,婿朱焕钧,均喜好集邮,现为台湾地区著名集邮家,拥有红印花小一元新票一枚,以及在香港拍得的纽约版二元中心倒印带32号上右下三边白纸约10方连(2×5),在海内外知名度很大。 李弗如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集邮,主要收集、研究明信片、实寄封、邮简和邮戳,尤精专于地名邮戳的研究。藏品集曾于1937年6月在甲戌邮票会举办的邮展中展出,张包子俊说他是集地名戳的创始者,也是邮戳收藏最丰富的人。李弗如邮识精深,邮文散见于国内诸家邮刊。20世纪40年代以后,则多在“自家”刊物《蓉锦邮月出》发表。为邮坛留下宝贵的史料。
作者: 吴荣先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