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我看《集邮报》

  《集邮报》的特点是什么?是“集邮”。天下邮人是一家,因此,在一省一地办报纸,不能受地域的限制,而要广开眼界,包容天下。邮票是以国家为发行单位的,评述它,自然要纵观历史、面向世界。或可用十分之一的篇幅,研究本地特色的东西;但不宜多。当全国集邮报刊屈指可数的时候,山西的一张周三报,拥有了各地、各阶层的读者,赢得了全国性的广泛影响,窍门就在于:编辑工作的趋向上,很少受到“土地爷”的羁绊。由此,也可见“土地爷”的明智。   改革才有发展,报纸不断改版,才能适应形势,扬长避短。《集邮报》改得好,无论在经营中遇到多少困难,它总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时时考虑广大集邮者即读者的兴趣与利益。报纸从不露出“扒钱”的穷酸相。国有国格,报有报格。山西《集邮报》的品格,有目共睹。这使我们这些十年来的老读者感到钦佩,也足以让报社的同仁们自感欣慰。   《集邮报》人,您有没有接触过他们年轻的编辑、记者、发行员呢?他们都充满朝气,勇于开拓,而又谦虚谨慎,待人诚恳。正因此,他们得到了集邮圈里一致的尊重与支持。“集邮文化”的特色,生动地体现在这支办报队伍的身上。集邮活动滋养了这批年轻人,反过来,他们又以无穷的活力,推动着我国的集邮文化建设。   对《集邮报》扩版的建议   询我对《集邮报》扩版的建议,略陈数条:   (1) 可否经常性地命题征文(只发稿费,不设奖),如《我最喜欢的一枚邮票》、《我最难忘的一次集邮经历》、《我走过的弯路(我上过一次当)(我的一次收藏失误)》等,尽可能吸引广泛的来稿。   (2) 继续物色一些老集邮家,用类似《西湖茶座》那样的专栏吊住他们。上海有王观泉、徐星瑛可考虑前者善写,但视力严重衰退;后者一时难找代笔的中青年)。记者如有机会接触海外的华人集邮家,要勤于约稿。如台湾的何辉庆、唐存政等。不拘内容和形式,他们一般不在乎稿费多少。只要本人同意,书信也可发表。   (3) 各地集邮史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中国集邮史》等少数著作,不可能都予利用,可联系有关邮协和作者,挖掘这方面的稿源。   (4) 邮政博物馆里有写不完的题材,能否培养一个起劲的通讯员,或派记者去蹲一段时间,拿出图文并茂的长篇连载文章来。   (5) 要有外文娴熟的年轻编辑,经常及时地从网上取材,介绍世界邮票和集邮的新动向。   (6) 新邮评析要化力气组织,每年卯准三、四套,请几个各方圣人,再广泛发动读者投书,避免“舆论一律”,但求言之有理。   (7) 可动员一些好的基层邮协、行业邮协、专题邮协来编发专版,但要防止他们利用版面拍自己顶头上司的马屁。   (8) 设《文摘》版。几十年前的老邮刊,不必向原作者付稿费。大量民间刊物上,也有一些可摘用的东西,只需付较低的报酬。如果新闻出版法不许提民刊的刊名,则在报上公开阐明这方面的规定,可取得民刊的谅解,而薄酬照付。   (9) 派记者出国采访邮展,同时报道国外的邮人邮事,这方面要争取突破。不要在经费问题上踌躇不前。(难免踌躇,但要向前。)譬如,由近及远,利用去新马泰港澳的旅行签证,只需花类似国内出差的钱,就可以变着法儿完成独家的“集邮专访”。搭团考察更可涉及欧亚许多国家。用“特派记者”的名义发表,甚至由总编自己带头去做,报纸的气度和形象就不一样了。   (10)办报要有无冕之王的架势,无论何时都不能自惭形秽;当然,具体到版面上则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以上随便乱说,仅供参考。
作者:  林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