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海滨城市大连,我对龚璇先生说:“我想买一本《‘刀削面’文选》”。他眯着眼,笑着学我不改的乡音:“没得卖。”“怎么不出一本?”“有人买吗?”我坦陈已见:“肯定不如《邮市指南》一类的书畅销,但感兴趣者也不至于少。” 得?因为《集邮报》的“刀削面”早已创出“牌子”,脍炙人口。该报也因之显出特色,添了知名度,赢得了不少读者。 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他的心音,后因称知已为“知音”。“刀削面”的知音存乎该报读者之中。“杂而不俗,精而耐读”,刘建辉先生如此评价,颇有见地,他的一篇《超越集邮的思索——“刀削面”品味》,道出了一位高层“知音”的心语。 门弄斧,业余充当本省邮刊的编辑,深感写出或编出溶邮识与文采于一体的邮文,创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专栏并非易事。。何况以杂文论邮事,既要有独到见解和思辩色彩,又要能贴切“邮情”、涉笔成趣,没有一定的功力和阅历是难以成功的。而且作为专栏,要长年出现、持之以恒,既要不出或少出弱笔或败笔,又要保持特色和风格,方能在读者心目中占位和定格,实在难能可贵。 知龚旋先生何以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使“刀削面”续而不断,只知他善于捕捉并扣准邮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做文章。年内我们一道参加过几回集邮研讨会,每次分手后都发现他将会场上、饭桌上、行程中的所闻所感变成了“刀削面”,而吾等同样有闻有感,却不曾或不能下这功夫,可见“刀削面”要“削”得及时、“削”到点子上,既要凭责任感,也要靠敏锐和勤奋。 “刀削面”,我几乎每篇必读其详。窃以为,其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可谓之“高奏主旋律”,一类可称之“邮坛击边鼓”。两面三刀类各显其妙,相得益彰,均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但不知怎地,我更倾心于后一类。诸如《闲话机会》《“严肃”、“通俗”两相宜》《毛遂们的福音》《邮坛呼唤工和》等文,议的是“热点”,敲的是“边鼓”,鼓声虽不昂扬激荡,但声声叩击邮人心扉,与邮人“心鼓”同拍、“心律”通相。 闻悉,躬于笔耕的龚旋先生不负众望,已将“刀削面”及相关之文汇辑面集,即将付梓,实乃好事一桩。此书问世后,将成为国内邮坛第一部具有思维力度和语言功夫的集邮杂文集。我想,油墨飘香时就先睹为快。
作者: 葛建亚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