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4日,年初以来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44亿元。其中,8家公司采取公开发行的方式,预计募集资金272.26亿元。
5月700亿元增发潮来袭
5月23日,沪深两市大幅走低,沪综指盘中跌破2800点整数关口,24日,两市继续走弱,最终收于2767点,一个月以来,沪综指跌幅接近10%。但不断萎靡的行情并未减弱上市公司的增发热情。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5月24日,年初以来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44亿元。其中,8家公司采取公开发行的方式,预计募集资金272.26亿元;其余152家公司则选择了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共计募集资金3819.18亿元。
5月份以来,伴随着大盘的深幅调整,仍有21家上市公司公布增发方案,全部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预计募集资金700亿元。
已公布增发预案的160家公司中,除了重大资产重组的上海汽车(行情,资讯)(600104)和定向增发预案已经停止实施的民生银行(行情,资讯)(600016)之外,中国重工(行情,资讯)(601989)124亿元的非公开发行成为募集资金数额最大的公司。中国重工4月9日公告称,将向包括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在内的投资者,以不低于12.44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10亿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124亿元,募资将用于收购中船重工相关资产,并耗巨资投建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
事实上,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加剧,政府接连出台收紧流动性的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贷款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缓解资金压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也频频推出再融资方案。
据统计,今年以来,推出增发方案的公司多集中在化工、机械设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有着投资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也成为“缺钱”较为严重的行业。
上市公司中也涌现出不少融资“专业户”。去年10月份刚刚完成30亿元定向增发的三安光电(行情,资讯)(600703)4月13日再度公告,为建设芜湖LED基地二期项目,拟通过公开增发的方式筹集80亿元资金。这已是2009年以来三安光电启动的第三轮再融资。
同样以LED项目投资为由频繁募资的还有德豪润达(行情,资讯)(002005),公司5月21日公告拟以不低于15.61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1亿股至1.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5亿元,投资LED外延片生产线项目。这是公司在去年11月完成15亿元增发之后,再次大规模募资投向LED项目。为此,公司还放弃了刚刚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
无论是三安光电还是德豪润达,在LED投资方面出手可谓“大方”,但目前两公司都未能从LED项目中获得对等的收益,更多都是依靠大额政府补贴而实现业绩增长。分析人士称,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扩大产能、促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融资,把资本市场当成“提款机”,最终还是会受到投资者的抛弃。
伊利股份(行情,资讯)(600887)5月19日宣布7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当日股价应声下跌6.65%。无独有偶,5月20日宣布拟非公开发行募资25亿元的中粮屯河(行情,资讯)(600737),当日股价同样大幅下跌7.16%。在5月23日公布定向增发方案后,德豪润达(002005)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跌。
尽管市场持续走弱,但信贷紧缩之下,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热情依然不减,增发方案频频出炉,而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也对市场资金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股价跌破增发价格的现象也接连出现。
近三成公司“破发”
利用再融资扩张产能或者完善产业链长期来看利好上市公司的发展,不过,在市场环境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再融资消息也转变成了上市公司的“利空”。
5月23日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华电国际(行情,资讯)(600027)和德豪润达(002005),5月20日公布预案的中联屯河和康强电子(行情,资讯)(002119),5月19日发布70亿元再融资方案的伊利股份(600887),5月18日公布非公开发行方案的本钢板材(行情,资讯)(000761)和沈阳机床(行情,资讯)(000410),股价在再融资方案公布的当日都表现弱势,不少公司甚至处于两市跌幅榜前列。
此种情况之下,股价跌破增发价格的现象也频频出现。据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公布非公开发行价格的15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40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5月24日收盘价)跌破了最低定向增发价格或非公开发行价格,占比接近三成,另有一部分公司股价也游离在“破发”边缘。5月份发布增发预案的20家公司中,已有6家公司遭遇“破发”。
其中,5月12日公布定向增发方案的启明星辰(行情,资讯)(002439),拟以46.26元/股的价格向自然人齐舰、刘科全发行510万股股份,同时以现金支付对价两种方式,受让两人持有的北京网御星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该方案公布后,启明星辰股价也持续下跌,至5月24日收盘价为38.27元,较46.26元的增发价格已经下跌17%。
山东黄金(行情,资讯)(600547)4月23日公告,拟向包括控股股东山东黄金集团在内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46.8元/股,发行数量不超过1.2亿股,募集资金约56.2亿元。公告发布的当日,山东黄金股价高开低走,最终微涨0.28%,此后便一路下行,至5月23日收盘,已较46.8元的非公开发行价格折价5%,5月24日其股价大幅反弹,但最终也未能站在增发价之上。
同样,5月23日、24日的持续下跌也使包括上海汽车(600104)、长城电脑(行情,资讯)(000066)、巨力索具(行情,资讯)(002342)、超声电子(行情,资讯)(000823)等在内的上市公司股价纷纷跌破非公开发行价格。
业内人士称,尽管一些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有利于扩大产能,能够支撑公司长期业绩,但潜在的融资需求也对市场资金面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司遭遇“破发”尴尬。
能否顺利实施存疑
尽管推出增发再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众多,但业内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之下,增发面临着很多风险,比如,破发风险、政策风险等等,增发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尚存在疑虑。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3家公司增发方案获得证监会核准,5月24日宣布增发重组方案未获批准的富龙热电(行情,资讯)(000426)也让市场再度感受到了监管政策趋严的信号。
投行人士表示,在再融资洪峰的冲击下,将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到“破发”大潮中。尚未过会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发行价格来顺应市场,而已过会或正处发行期的上市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发行困难。对于定向增发来说,虽然“破发”并不必然导致发行失败,但不大的盈利空间还是降低了其对大股东之外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吸引力。由于股东分散、利益难以协调等原因,公开增发破发后成功发行的难度则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再融资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而已公布增发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有一些上市公司并不符合该要求。
此外,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的主动“瘦身”也折射出监管部门对再融资规模审核趋严的迹象。金发科技(行情,资讯)(600143)、巨化股份(行情,资讯)(600160)、贵研铂业(行情,资讯)(600459)近期分别对再融资方案作出调整,将公司董事会决议日之前的先期投入资金剔除出再融资募集资金的范围,而该三家公司的增发项目此前已经分别获得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再融资监管或趋紧
再融资狂潮再次来临。今年初至今,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5倍,接近去年全年增发预案中募集资金总额4931亿元。
上市公司今年再融资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归因于货币政策紧缩,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致使上市公司通过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成本抬高。据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随着贷款利率提高,公司一季度的财务费用增加了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年净利润不到1亿元的公司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因而,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制造企业寻求增发缓解“资金渴”的同时,银行也在延续去年以来的再融资潮。据统计,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近4000亿元。市场人士预计,算上城商行IPO计划,银行今年再融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
今年年初,有投资者担心,在宏观政策紧缩的背景下,预期中的再融资潮流将成为股市下行的主要推动力。现实正在验证这种预测,扑面而来的再融资潮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5月23日,沪深股指跌破年线。分析认为,4月以来,政策超调猜测与紧缩滞后效应相叠加,导致经济减速预期越来越浓烈,市场处于低位僵持状态,悲观情绪需要释放,5月汇丰PMI初值下降、国际板预期等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不可否认的是,银监会上周末起草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最后几根稻草中分量最重的一根。新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四大监管标准,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实施细则开始逐步“落地”。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可能采取再融资等手段。
如果任由再融资潮泛滥,势必对本来就弱势的股市形成巨大的压力。管理层是否因此出手调节还难以预测,但这并不是没有先例。2008年,中国平安(行情,资讯)(601318)推出千亿再融资计划,考虑到该融资规模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巨大,在监管层的介入下,该融资计划未能成行。而在2009年末,监管层对再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用途做出限制,导致10多家公司纷纷调整方案,取消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募集资金额度大为缩水。
目前,对再融资监管收紧的迹象正在显现。日前,金发科技(600143)等多家公司公告,将部分用于募投项目的先期投入资金剔除出募集资金范围。此前,监管层虽然强调在融资方案通过董事会审批之前投入的资金不能纳入募集资金范畴。实际运作中,此规定并未严格执行。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再融资规模审核趋严。
今年160家公司预计募资4091亿再融资监管或将趋紧
再融资狂潮再次来临。今年初至今,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5倍,接近去年全年增发预案中募集资金总额4931亿元。
上市公司今年再融资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归因于货币政策紧缩,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致使上市公司通过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成本抬高。据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随着贷款利率提高,公司一季度的财务费用增加了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年净利润不到1亿元的公司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因而,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制造企业寻求增发缓解“资金渴”的同时,银行也在延续去年以来的再融资潮。据统计,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近4000亿元。市场人士预计,算上城商行IPO计划,银行今年再融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
今年年初,有投资者担心,在宏观政策紧缩的背景下,预期中的再融资潮流将成为股市下行的主要推动力。现实正在验证这种预测,扑面而来的再融资潮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5月23日,沪深股指跌破年线。分析认为,4月以来,政策超调猜测与紧缩滞后效应相叠加,导致经济减速预期越来越浓烈,市场处于低位僵持状态,悲观情绪需要释放,5月汇丰PMI初值下降、国际板预期等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不可否认的是,银监会上周末起草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最后几根稻草中分量最重的一根。新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四大监管标准,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实施细则开始逐步“落地”。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可能采取再融资等手段。
如果任由再融资潮泛滥,势必对本来就弱势的股市形成巨大的压力。管理层是否因此出手调节还难以预测,但这并不是没有先例。2008年,中国平安推出千亿再融资计划,考虑到该融资规模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巨大,在监管层的介入下,该融资计划未能成行。而在2009年末,监管层对再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用途做出限制,导致10多家公司纷纷调整方案,取消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募集资金额度大为缩水。
目前,对再融资监管收紧的迹象正在显现。日前,金发科技等多家公司公告,将部分用于募投项目的先期投入资金剔除出募集资金范围。此前,监管层虽然强调在融资方案通过董事会审批之前投入的资金不能纳入募集资金范畴。实际运作中,此规定并未严格执行。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再融资规模审核趋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