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创业板指数在盘中创出历史新低后,迅速展开绝地反弹,沪深股市在创业板大幅反弹的带动下暂时止住了跌势。分析人士指出,单就一日的行情来讲,创业板昨日的上涨只能暂时视为超跌反弹。结合目前经济面、政策面、A股基本面及外围市场等综合因素来看,创业板乃至大盘全面反攻的条件仍未成熟,后市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性。创业板过度超跌引发反弹
正如把皮球砸向地面,摔得越狠,弹得越快越高。昨日创业板指数出现了报复性反弹,主要原因在于前期的跌幅过大。该指数最近一轮的下跌始于3月中旬,从3月15日至5月23日,创业板指数从1107.54点一路下跌至840.90点,跌幅高达24.07%,其间未出现任何像样的反弹,只有两波横盘震荡。如果从去年四季度该指数的历史高点计算,其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30%。
具体到个股而言,其跌势则更加惨烈。以3月15日至5月23日为统计区间,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创业板跌幅超过30%的股票就有45只,占比约两成,有6只个股的跌幅超过40%,中瑞思创(300078,股吧)股价腰斩。
创业板指数创出历史新低成了其昨日绝地反弹的导火索。昨日早盘,创业板指数表现疲软,一度下跌至828.50点的历史低点。然而午后,在大批“抄底”资金的推动下,创业板指数迅速拉升,截至收盘,该指数报870.94点,涨幅达3.57%,一举收复了前日的大片“失地”。个股几乎全面上涨,而多只此前累计跌幅居前的个股昨日均登上了涨幅榜前列。
分析人士指出,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票已经连续下跌了超过半年,累计跌幅巨大,估值也已经回归到相对合理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资金进场“抄底”,也合情合理;而由于创业板股票市值很小,资金稍有动作就会催生较大的涨幅。昨日创业板成交额达59.4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大约35%。
反弹行情或昙花一现
在创业板强劲反弹的带动下,沪深主板也出现了止跌迹象。上证指数收盘时跌幅显著收窄,最终报2767.06点,跌幅仅0.27%。与创业板大幅放量形成对比的是,昨日主板市场并没有资金大量杀入的迹象,沪市仅成交899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显著萎缩。这显示,对于创业板的突出表现,主板中的资金并没有实质性的呼应,顶多算得上“站脚助威”而已。
这种整体市场表现实际上也反映了大部分投资者对创业板昨日走势的观望态度,即昨日的上涨仅能暂时定性为超跌反弹,至于反转,还言之尚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经济下行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负面预期仍未兑现,二季度以来,这一利空预期就一直高悬于A股市场上方,成为多头上攻最为忌惮的障碍。
有分析人士猜测,若要兑现这一预期,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投资机构下调上市公司业绩预期,并最终在半年报乃至三季报中得以体现,市场以一种利空出尽的方式结束下跌;二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增长超预期,证明目前市场的担忧不必要,从而使看空资金坚定翻多。目前,至少从时间上看,要消化业绩下降预期还需要等待,最近的拐点或将出现在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预告之时。
此外,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下行预期强烈,货币政策紧缩趋势未见拐点,美联储退出大规模货币刺激预期增强,以及欧洲债务问题或再度爆发等诸多利空因素仍然困扰着A股市场。面对这些“阴云”,A股确实缺乏做多信心,市场的拐点也就不会轻易到来。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尽管领跌的创业板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单日大涨,但暂时还不能就此认定反转即将开始,后市表现反复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仍需耐心观察。(申鹏)
B股呈现沪涨深跌格局
本周二,两市主板市场低位震荡,呈现沪跌深涨的局面。与主板市场不同,两市B股走势则呈现出沪涨深跌的格局。其中,两市B股涨跌各半,金桥B股领涨,ST中冠B领跌。
截至收盘,上证B股指数报收291.56点,上涨2.04点,涨幅为0.70%;深证B股指数报收737.30点,下跌3.25点,跌幅为0.44%。沪市B股的成交金额为2.56亿美元,深市B股合计成交了2.92亿港元,两市B股成交金额较前一交易日均有所下降。
个股方面,当日101只正常交易的B股中,有50只个股上涨,44只个股下跌。其中,金桥B股、深特立B和华新B股涨幅居前,分别上涨了6.90%、6.52%和4.71%;ST中冠B、江铃B和苏威孚B跌幅居前,分别下跌了4.71%、4.25%和2.89%。值得注意的是,华新B股年内累计涨幅高达61.98%,居于两市B股之首。总体而言,昨日B股中房地产股票表现较好。
按最新价测算,85只A+B个股呈现A股较B股溢价状态,万科B是两市唯一A股较B股折价个股。AB股价格比超过2.0的个股达到52只,其中,ST中纺B的AB股价格比最高,达到4.72,万科B最低,为0.98,整体而言,A、B股溢价较周一有所降低。
权证方面,长虹CWB1在经过周一的大跌之后,昨日维持低位震荡,盘中最低报价2.563元,单日微跌0.23%,报收2.613元。长虹CWB1昨日成交金额为12.2亿元,较周一略微萎缩。
市场人士指出,考虑到当前市场对经济增速下滑预期较为强烈,且国际板推出有加速的迹象,A股市场短期仍将面临下行风险。在主板市场尚未企稳前,特别是在国际板具体安排尚不明朗的背景下,B股投资者需保持谨慎态度。(曹阳)
暴跌后“底部指标”依旧迷离
高价股退潮 破净股寥寥
4月份以来,伴随紧缩政策累积效应的不断显现,经济下滑和流动性趋紧的迹象不断出现,悲观情绪弥漫市场。一个多月的弱势震荡和低位僵持,令悲观情绪达到了释放的边缘。就在此时,希腊债务危机升级、国际板加速推进、汇丰5月PMI预览指数下降、旱灾严峻等利空因素齐齐来袭,成为周一市场暴跌、恐慌情绪发泄的导火索。
周一沪指的放量长阴,不仅击穿了2800点整数关口,也跌破了年线的重要支撑,个股更是哀鸿遍野;周二尽管创业板出现报复性反弹,但是大盘反弹契机缺乏,观望气氛依旧浓厚。人们不禁要问:断崖长阴砸出的,究竟是逐渐临近的市场底还是意味着新一轮的跌市开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撇开对于政策和经济的猜测,先来对市场当前的特征与前期阶段低点做一比较。
众所周知,高价股历来是反映市场情绪和景气的有效标的。在行情活跃、预期乐观之际,高价股是市场瞩目的焦点,其股价表现风生水起,阵容不断扩大;而当市场低迷、预期悲观之时,高价股往往在中小投资者的“畏高”情绪下率先调整。
数据显示,在大盘位于年内高点3067点的4月18日,全部A股中股价超过100元的股票多达14只,洋河股份(002304,股吧)当时的股价更是高达253.72元;而截至5月24日,百元以上的高价股仅剩3只,分别是贵州茅台(600519,股吧)(194.61元)、洋河股份(114.90元)和万邦达(300055,股吧)(105元),大跌对高价股的洗礼可见一斑。
我们进一步来看大盘在前期阶段低点时高价股的表现。在今年年初大盘自2661点反弹前夕的1月25日,百元以上的高价股达到12只;而在去年资源股带领A股走出“十月革命”行情之前,百元以上的高价股也有10只左右。当然,如果追溯到1664点,那么当时市场无一超过百元的高价股。
由此可见,当前高价股的个数远低于今年年初和去年9月底这两个阶段的底部,这是否意味着悲观情绪已经释放充分、底部开始逐渐形成呢?其实并不然。今年年初行情的启动缘于市场对通胀回落、政策放松的良好预期,并且宏观经济向好,年报业绩优异;去年9月底的行情则基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行。相比之下,当前经济下行趋势不断确立,二季度业绩预期加速下滑,旱情严重加剧通胀压力,流动性不再宽松,美元走强将加剧资金面抽血……在缺乏反弹契机的背景下,高价股的不断消失并不能给市场带来足够的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看,与高价股相对的自然是低价股。结合估值,从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破净股是一个重点淘金的选股方向,破净股的个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市场是否被真正低估。因此,我们选取“破净股”这一指标,对当前市场和前期阶段低点做一对比。
以今年一季报为财务匹配规则,剔除负值,当前全部A股中有5只股票的市净率低于1,即破净,分别是安阳钢铁(600569,股吧)、华菱钢铁(000932,股吧)、鞍钢股份、河北钢铁(000709,股吧)、马钢股份;在今年年初和去年9月底的两个阶段低点,破净股分别有7只和5只;去年7月初,全部A股破净股达到10余只;而追溯到1664点,破净股则多达170余只。
可见,当前市场的破净股远低于2008年市场低点,也低于近两年以来的阶段低点。虽然破净股的个数并不能准确衡量市场底部,但个股破净寥寥,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市场可能并未被过分低估。
总之,当前高价股个数虽然低于前期低点,但破净股却高于前期低点。市场山峰虽被削平,但谷底似乎仍有下探空间。当然,高价股和破净股只是反映市场运行特征的冰山一角,与前期低点的静态相比并不能绝对地做出市场判断。毕竟,对于市场底部的探明,还需要等待政策和业绩的逐渐明朗,从而带来反弹契机。在此之前,多看少动、保持谨慎仍为上策。(李波)
2686点附近具较强支撑
本周二股指继续惯性低开低走,沪指最低探至2744点;午后创业板指数在创出828.49点的历史新低后放量反抽,主板的跌幅也随之收窄。短期受做空情绪大幅释放的影响,A股市场有过度超跌之嫌,上证指数1664点与2319点的连线目前在2686点,此线作为中长期的上升趋势线,或具备较强支撑。但鉴于目前通胀形势较为复杂,经济又陷入下行局面,因而市场底部特征依然不明朗,未来大盘走势仍将取决于未来经济走势以及政策面的新动向。
通胀趋于复杂
经济超调风险加大
23日汇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制造业PMI初值降至51.1,为自2010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较4月终值51.8回落。其中,投入价格指数增速创9个月来最低,为60.12;产出指数亦进一步滑落至10个月最低水平。PMI数据也表明经济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而由于汇丰的PMI数据权重更偏向于中小企业,这也恰恰表明了目前中小企业的困局:货币紧缩始终不放松,资金面趋于紧张,民间借贷利率高居不下,企业盈利大幅下降。
而目前的资金面紧张不仅仅让中小企业如履薄冰,银行间市场也同样感同身受。自18日再度上缴存款准备金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仍未回落,却持续走高,全线上涨超过4%,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也持续高企,隔夜利率已经高达4.4737%,而2周利率已经飙升至5.3047%。银行间资金面的紧张已不得不让央行再度暂停本应发行的三年期央票,一年期央票发行额度也大幅减少。可见,政策紧缩的持续效应,已经在货币供给、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中逐步显现。
尽管经济超调的风险逐渐加大,但管理层却未必会放松紧缩的步伐,毕竟目前的通胀局势依然不明朗,并有趋于复杂化的倾向。在4月农产品价格环比不断下滑的背景下,CPI回落幅度尚低于市场预期,进入5月份,目前数据仍不乐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周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与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分别上涨2.16%和0.90%。猪粮比价为7.17,上涨1.27%;而农业部监测上周全国47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为26.98元人民币/千克,环比上上周上涨2.8%,比去年同期上涨82.7%。在蔬菜价格回落之后,生猪价格再度暴涨,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严重干旱更将助推蔬菜价格反弹,5月通胀形势仍然严峻。
2686点具备较强支撑
正是基于短期通胀无法回落的判断,我们预计近期政策面难以放松,这就使得市场的神经时刻紧绷,也让市场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已逼近历史低位的A股估值支撑市场,另一方面却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担忧困扰市场,包括国内通胀、经济下滑风险、欧债危机升级等。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以极端的恐慌情绪宣泄这些令人担忧的各种风险时,我们需要判断,这些风险兑现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很显然,通胀已经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撇开正饱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元区不谈,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同样面临高通胀的威胁。因此,各国政府都会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防范其重演2007年再度失控飙升的一幕,而近期国内干旱尚未动摇农产品供给的根基。我们依旧维持国内通胀可控的判断。基于此,政策节奏的最终放缓以稳定经济或许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目前市场对于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显然过于悲观,本周下跌更多是市场恐慌情绪的宣泄。我们认为,上证指数1664点与2319点的连线目前在2686点,此线作为中长期上升趋势线,具有较强的支撑。
在调整过程中,投资者不妨关注以下投资机会。首先,在政策持续紧缩下,中小企业或将遭受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资质、资产质量较佳的央企、大型企业,却依然逆势增长,兼并、重组仍不时骚动着A股投资者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就意味着,在宽松时候,无论优质、劣质的企业都可以享受资本盛宴,但只有在紧缩的背景下,真正具有潜力的资质良好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因此,建议关注业绩增长稳定、低估值的品种如银行、煤炭及部分房地产类个股机会。其次,在通胀背景下,建议依旧可以关注基础化工、农林牧渔以及建材、白酒、医药中有涨价预期的个股机会。(南京证券 周旭 温丽君)
紧缩进行时 影响释放中
近日A股再次出现深幅调整,本周二上证综指盘中更是跌破2760点。我们认为,在通胀居高不下、经济数据初显疲态、紧缩政策仍将延续、整体流动性或趋紧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加剧的背景下,市场延续震荡盘整格局的概率较大。事实上,在5、6月份通胀压力没有明显的缓解之前,市场对紧缩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的负面预期将继续存在;而近日存款准备金缴款,市场消化周期也会有所延长,紧缩政策对资金面的累积效应将再次凸显,资金面的压力将渐增。
政策放松预期难兑现
从政策面来看,5、6月份通胀压力难以出现明显缓解,而6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仍高达6010亿元,外汇占款也暂居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流动性释放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再次出现倒挂的背景下,短期政策放松的预期难以兑现,这使得市场对于紧缩叠加效应导致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始终存在,进而对股指上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压制。
同时,通胀压力短期内也难以出现显著缓解。在肉价、房价及能源价格的影响下,5月物价指数将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首先,5月蔬菜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较小,根据生猪存栏量的数据来看,猪肉价格向下的拐点或将在下半年出现,5月猪肉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其次,房价也存在继续上行的可能;再次,受电荒影响,能源价格出现下跌的可能性极小。因此,5月份猪肉及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不小,短期内通胀压力不会出现明显缓解。
另外,流动性释放的压力仍然较大。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情况来看,5月最后一周到期资金量仍然高达1290亿元,6月到期资金6010亿元,未来一个月央行到期资金量依然维持4月份以来的高位。从外汇占款的情况来看,截至4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40143.14亿元,较3月末增加了3107亿元,环比下降23.8%,新增外汇占款低于市场预期。我们根据外汇占款口径测算的热钱流入规模为277亿美元。作为政策对冲目标之一的外汇占款近期出现明显的环比回落,但相对历史数据而言,3000多亿元仍属高位,未来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依然很大。
近期央票发行一二级市场利率再次出现倒挂。上周受存款准备金缴款的影响,短期资金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再次出现倒挂的现象。考虑到紧缩政策累积效应的不断显现,以及挥之不去的通胀压力,央票发行或将再次遭遇发行瓶颈,货币紧缩预期将得到强化。
市场消化资金压力周期延长
受存款准备金缴款的影响,上周各期限Shibor再次出现全面上涨,其中隔夜Shibor涨幅最大,单周上涨1.92%收至4.005%,是近四个月内第二次突破4%;7天Shibor单周上涨44bp至3.99%,此外长期利率均有小幅上扬。虽然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货币670亿元,但本次存款准备金缴款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态势并未如市场预期迅速缓解,而且在缴款完成后继续上行,这显示出在连续收紧流动性后,市场消化周期有所延长,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继续在释放,预计后期利率中枢仍将小幅上移。
另有消息称,银监会将从6月开始按日考查各大银行的贷存比指标,对银行日均贷存比设定75%的监管红线。目前银行备战贷存比的方式主要是高息揽存,全银行业为达标需要吸存1.2万亿社会资金。因此短中期市场流动性将面临考验,整体资金面将偏紧。
低位震荡或成常态
上周五惠誉、标普分别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和意大利主权评级展望的举动,令投资者对希腊债务重组的预期升温,欧债危机再度恶化。由于目前希腊国债收益率居于高位,欧洲央行加息将继续加大债务国家的还债成本和违约风险,而欧债危机又会进一步制约欧洲央行的紧缩力度。另一方面,美联储的退出路径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美元与欧元仍将反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震荡格局。
估值方面,经过连续的调整,市场估值继续下行。从沪深300的估值指标来看,目前沪深300的动态市盈率为13.90,低于历史均值的一倍多标准差的水平,创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市净率为2.22,稍高于历史均值下一倍标准差的水平,创2009年1月份以来的新低。
不过,基于通胀压力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缓解的判断,再加上未来一个月流动性释放的压力较大,预计本周市场将延续低位震荡的走势,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适当关注消费、电力板块以及中报业绩预增的成长类个股。(民生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
寻底征程或延长至二季度末
在击破前期整理平台且失守年线后,本周二大盘盘中反弹依然伴随着成交量的大幅萎缩,市场谨慎心态可见一斑。我们认为,受经济减速、通胀压力加大及电荒因素的影响,短期市场要扭转弱势难度较大,大盘寻底的过程还将继续,投资者需耐心等待重新入场时机的到来。
经济减速 通胀“抬头”
目前,先行指标继续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长还将减速。最新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预览指数在5月份降至51.1,为去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预期下降。央企业绩增速下降到20%以内,其它规模以上企业业绩增速也不乐观。如果不出意外,官方公布的5月PMI数据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减速的迹象会越来越明显。
同时,旱情恶化也加剧了CPI的压力。据农业部5月21日预计,湖北早稻缺水受旱面积达300万亩,江西潘阳湖、湖南洞庭湖和广东雷州半岛等地也出现江河湖泊蓄水不足。据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812万亩;长江中下游省份是全国水产品和各类瓜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区,农副产品供应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这对5、6月份CPI将构成严重威胁,故通胀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而如果粮食欠产势必推高粮食价格,食品价格上涨又是中国本轮通胀的直接推手,其在CPI中的权重占了近30%。再从近两个月的情况看,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有所回落,但全球干旱的蔓延极有可能再度推升国际农产品价格。芝加哥期货交易所7月份小麦期货合约一周上涨了近10%,至8.13美元/蒲式耳。因此,如果CPI维持在5%以上高位,或者说不能在下半年出现明显的下降,政策紧缩基调也难以出现松动。
“电荒”或加剧经济波动
近期各地出现的电荒乱象,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去库存压力陡增,中小企业也相继出现了停工关闭潮。事实上,用电难有一部分是“三高”行业盲目生产所致,需要有保有压;但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煤价的快速上涨导致发电成本高居不下,很多火电企业纷纷借口进行检修、减少或停止发电。今年1-4月,我国火力发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734小时,远低于去年的5371小时和2004年时的5991小时,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不到,人为因素或也加剧了用电荒的紧张程度。
实际上,按照中国已有的电力装机容量,目前的阶段不该出现电荒,很可能是调控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致使产能闲置,这显然需要管理层及时出面进行协调调控,才能迅速扭转用电难的状况。
紧缩政策累积效应显现
从去年开始的宏观紧缩调整,在经历11次的准备金率上调及4次加息,已初步令流动性状况得到控制。目前市场出现持续下跌,或是紧缩政策滞后的“叠加效应”。很显然,这其中流动性紧缩的效应最为直接,市场利率的持续走高更强化了流动性收紧的担忧。本周一shibor利率再度攀升72.16bp后达到4.7108%,也间接使得单边成交量维持在千亿水平的A股市场资金面更为捉襟见肘。同时国际板临近的传闻、IPO速度有增无减,更加剧了市场对后续资金的担忧。
我们认为,在实体经济所积聚的风险释放之后,目前已进入了所谓的政策累积效应释放阶段。换言之,政策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会出现一个观察期甚至滞后期,这使得市场对下半年政策会否出现主动调整或放缓充满疑惑,市场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一负面因素,反映在股市走势上,则可能是一个反复震荡持续寻底的过程。
寻底征程或延续至6月
尽管有上述诸多不利因素存在,但近期大盘加速下跌,多少有点放大这种悲观预期的意味。实际上,市场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如果仅就市场公认的估值水平而言,主板市场的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已处在市场底部。而银行等蓝筹股市盈率已降到8-10倍,也已充分反映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因此,目前的加速下跌,将是跌过头的探底走势。
我们认为,周一开始的新一轮下跌有诱空的成份,出现这种快速下跌有非理性的成份在内,未来市场再出现大幅杀跌的可能性已不大。当然,寻底之路还需要一段时间,时间周期可能会延续到6月份,在此期间投资者需要关注年线得失和成交量是否能有效放大。
策略上,建议激进的投资者可在快速下跌后采取左侧交易逐步建仓;稳健的投资者则以右侧交易为主,待站稳年线之后加大操作频率。投资品种上,选择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以及未来政策变动影响较小的消费股,如医药、饮料;弹性较好率先反弹的上游资源股如有色、煤炭也可适当关注;另外,基本面尚可却被错杀的超跌股也存在交易性机会。(银泰证券)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三季度CPI拐点或现 硬着陆风险不大
“增长虽已放缓,但通胀可以控制,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目前房地产泡沫是十二五期间主要的宏观经济风险。
经济增速放缓 硬着陆难现
彭文生表示,当前内需初步出现回调迹象,政策调控的效果已经显现。但同时他认为部分市场人士据此担忧经济减速过猛,由此产生政策调控可能放松的憧憬,实际上并不可取。如何理解4月份生产放松和投资加快这对表面上的矛盾,是准确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判断未来政策走势的关键。
首先他认为增长放缓无需过虑,虽然短期供给冲击加剧了增长放缓的幅度,但增长放缓的真实态势没有数据显示得那么强。彭文生解释说,工业增加值数据有“月度GDP”之称,但4月份工业增加值放缓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既有一季度以来在政策紧缩累计效应下放缓的因素在内,也有短期供给冲击的因素。扣除短期供给的影响,增长放缓的幅度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大,因此无需过于担忧。
他表示,日本地震所带来的短期供给冲击开始在我国宏观层面显现。4月份进口增速的放缓受日本地震的影响较大,4月中国对日进口增速为4.7%,较一季度的26.2%大幅下降,对日进口占中国全部进口的比重大约13%,而日本是我国加工贸易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金估算,4月对日进口的大幅下降导致的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下降,并拖累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约0.3个百分点,这可以解释为何4月工业增加值较一季度同比下降幅度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没有日本地震的影响,4月工业增加值应该有13.7%。
此外,电力供应短缺对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不过彭文生表示,当前电荒的问题基本属于局部而非大面积的情况,既有需求也有供给的因素。从需求来看,去年四季度节能减排不少项目开工受限,今年一季度有所缓解。从供给来看,电力供应具有大周期的特点,过去五年新增装机容量减少,电网建设没跟上,同时存在中西部和东部的区域差别,跨地区调配还需加强。他认为基本上电荒的问题不至于对经济造成大的影响。
彭文生表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增长将逐步放缓到四季度的8.4%。
通胀前高后低 紧缩仍将继续
“未来非食品价格超常上涨是通胀超出基准的主要风险”,对于通胀走势,彭文生认为是全年通胀前高后低,三季度开始下降,四季度有望降到4%以下。全年大约4.5%。他分析了影响通胀的五大因素。
短期内通胀压力维持相对高位,彭文生认为,影响通胀的周期性、长期性因素包括货币、总需求、工资成本、农产品价格、人口年龄结构等。彭文生分析,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但是前期强势已经造成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商品房租金虽然连续两月下滑,但同比上涨徘徊高位,推升非食品CPI通胀压力。“非食品价格上涨是判断未来通胀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彭文生认为,非食品价格和食品价格同步上涨是本轮通胀有别于2004和2007年两轮通胀的显著特征,主要是源于2009年到2010年货币和信贷快速扩张引发的总需求压力和通胀预期。
控制通胀仍旧是当前货币政策主要目标,预计2011年M2增长目标在16%左右,新增贷款7.5万亿左右。未来几个月政策还将维持从紧态势,彭文生认为,在通胀相对高位的情况下,管理层不会放松政策,预计二季度还将加息一次,三季度将视通胀发展情况还可能加息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存在继续多次上调的空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会保持较快。
他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增长放缓而通胀较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政策的累积作用对增长和通胀存在时滞,并非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大幅下降而致,故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
房地产泡沫
十二五主要宏观风险
彭文生认为,目前住房作为投资品,房价租金比过高,房地产投资依赖于其房价上升,中国9大中心城市的房价租金比远超美国,也超过香港。他认为,暂时来看,政府针对房地产泡沫的抑制正处于政策效果观察期,如果房价仍无法控制,不排除进一步出台政策的可能性。
对于房价下跌的影响,彭文生认为总体影响有限。房价下跌对房地产建设投资的中长期影响并不大,二三线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房地产投资比重大,且在不断上升。一线城市占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例只有13%。由于城镇化率也影响房地产投资走向,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和城镇化也会带来住房需求增量,预计城镇化进程未来5年都有望持续。
彭文生认为房价下跌对投资的影响有限,房地产投资下降会使总投资下降,但是影响效应有限。房地产投资放缓,其他产业部门的投资有可能会增加。
至于房价下跌会否带来金融危机?彭文生的答案是不太可能,一是银行业对房地产风险敞口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高风险的房地产商贷款比重低。此外,我国的高储蓄率和家庭部门的低财务杠杆,使得房价下跌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较低,此外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较好,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低。(朱茵)
国际板并非洪水猛兽
早在两年多前,基于进一步对外开放,完善资本市场构成以及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考虑,有关部门决定开设国际板。如今,国际板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距离正式推出已“越来越近”。也因为这样,二级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国际板概念股”的炒作行情。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投资者对推出国际板心存疑虑,担心海外企业来境内股市募集资金上市,会对境内股市带来压力和冲击。客观上,股市也确实出现了某种异动。
应该说,当市场格局有所改变,特别是出现新的投资品种,有了新的游戏规则,这必然会对原有的态势带来影响。当年推出中小板时是这样,后来开设创业板时也是这样,去年股指期货问世时,还是这样。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实际上推动了市场发展,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很多投资机会,增加了操作的空间。如果说对原来的市场真有什么冲击的话,那么现在看来也都能够承受。现在有人担心国际板推出后,会加大扩容力度,使得本已经十分紧张的供求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需要作全面的分析。事实上,现在境内股市的扩容已经做到了常态化,也就是一直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在推进,并不存在刻意放缓或者故意加速以影响市场走势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国际板的推出,只是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后备队伍,并不会因为有了国际板,原本比较慢的扩容节奏大幅加快的问题。当然,现在股市流动性不是太好,人们都希望能够增加资金入市,应对直接融资扩大的现状,但这与国际板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另外,现在不少人还很担心国际板推出以后,会不会改变境内股市的估值体系。实际上,这几年来境内股市的估值体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标准也是在逐渐靠近的。特别是那些大盘蓝筹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很低,其A股价格要低于H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在国际板上市的,应该都是大盘股,这些股票的估值与境内同类企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其挂牌上市,未必对境内股市产生多大的冲击。至于说到现在还有很多中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比较高,与国际板会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它们会不会受影响呢?应该说影响在所难免,但也不会太大。因为现在境内股市本身就有低估值股票与高估值股票并存的局面,不会因为现在多了几个境外的公司上市,就使得原来估值很高的股票一下子就变为低估值的股票。事实上,国际板的推出,有助于境内投资者了解海外企业,一方面是增加了投资选项,另外一方面在投资这些企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它们的运作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投资理念以及其它方面受到启发。几年前,国内引进了QFII机制,虽然到现在为止,QFII在境内市场的规模还很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对改变境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并非立竿见影。在这个意义上,推出国际板,我们认为即便对现在的市场有所冲击,但也很有限,而其积极意义更大,故投资者应该是持欢迎的态度。毕竟如果随着投资理念的进步,市场上理性的投资行为占到上风,那么这还反倒替投资者有效规避了风险,这无疑应该视为是股市的进步。
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中国的虚拟经济也要融入世界,且这种融入应该是双向的。中国企业大量在海外上市,海外企业也应该能够在中国上市。作为投资者,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板,看到其对市场发展所具有的正面作用。至于因推出国际板的消息公布后市场所出现的下跌,这多半是短线的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投资者对于国际板认识的深入,应该会得到矫正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