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李先生。李先生递给记者一张股票的复印件:“股票是我爷爷买的,票面上的股东姓名也是我爷爷的名字。”李先生告诉记者,爷
从李先生提供的复印件可以看出,这是一张“同仁合作总社”的股票,入股时间是民国38年3月6日(即1949年3月6日),票面载明股东的姓名、入股金额、股数及股票编号,并盖有公司名章以及经手人的名章,而在股票的说明栏还指出股票的分红时间、挂失办法及抽入股办法。李先生说,这张股票是当年爷爷在部队时买的。李先生的爷爷曾向他回忆,民国35年至民国38年,其爷爷在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警卫班从军,那时候部队动员大家入股,其爷爷所在班大部分战友都入了股,其爷爷也入了19股。”李先生说,“但紧接着爷爷接到了自己母亲生病的电报,请假回家探病,而就在这次探病中爷爷的母亲去世了,爷爷就开始向部队申请复员,随后就地转业,离开部队后就再没提起过股票的事情,直到现在才拿出来。”
经过向身边“懂行”的朋友询问后,李先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前的“同仁合作总社”的“同仁”是不是指现在的“同仁堂”呢?记者随即通过电话与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取得联系,接电话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曾经从事过同仁堂历史的整理工作,在她多年的工作经验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同仁堂在建国前上市、发行股票的事,而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氏家族的成员及在他们的回忆录中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发行股票的事。“就算同仁堂发行股票,票面上也会标明‘同仁堂’而不是‘同仁’。”张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以前我让一个当律师的朋友帮我算过,这张股票如果现在还能兑现,算上以前没领的分红,至少能兑一千万元以上。”李先生说,他之前曾听说过一些建国前的股票经确认后“身价百万”的事例,不知自己手里这张民国末期的股票能和现存的哪家公司对应得上?如今还能不能够兑现?李先生希望能得到一些金融界和股票界专业人士的帮忙指点。(云静 邓杰)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