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证综指上涨33.60点,重新站上2600点关口,回到了8月4日的收盘点位2626点。仅从指数表现上看,这次由标普下调美债评级引起的A股大跌仿佛是一场梦。不过,经过8月5日至15日的7个交易日后,指数虽然重回2626点,但个股却悲喜两重天,有的美梦成真,有的则深陷噩梦。
股指“挖坑”无碍强者恒强
根据统计,8月5日至15日期间,涨幅超过10%的个股有61只,而跌幅超过10%的个股则多达73只。其中,正和股份、中超电缆、三特索道、岳阳兴长、*ST盛润A和登海种业涨幅均超过20%,正和股份期间更是大涨59.29%,雄踞涨幅榜榜首。抛开涉矿题材的正和股份,个股中表现优异的普遍为农林牧渔、食品饮料与房地产个股,农林牧渔板块中的登海种业、益生股份和荃银高科期间分别上涨了21.32%、17.86%和16.8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只股票今年以来均表现不佳,年内均录得负收益,其中荃银高科年内更是累计下跌30.45%。与之类似的还有中超电缆与科新机电,年内分别累计下跌13.25%和36.35%。这或许表明,5日至15日的7个交易日给了超跌股票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
不过,这7个交易日中仍然有部分个股维持了强者恒强的态势。海能达、ST中源和天业股份期间分别上涨了18.96%、18.61%和17.44%,而上述三只股票的年内累计涨幅分别为64.10%、187.42%和72.15%。显然,对上述个股来讲,美债风波不过是美梦的延续。事实上,海能达的强势主要缘于其业绩的高速增长,上半年海能达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倍。或许是看到了海能达所具备的高成长性,多家机构在二季度纷纷进驻该股,为该股股价的持续上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在8月5日至15日的7个交易日中,具备防御性特征的超跌个股往往表现较好,而部分契合当前热点的题材股也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但真正可以放心持有的股票仍然是具备业绩确定性高增长的成长股。
强周期股经历噩梦
在本轮指数“挖坑”的过程中,部分个股却遭遇了一场噩梦。在跌幅榜上,彩虹精化期间累计下跌21.60%,是两市唯一一只期间跌幅超过20%的个股。经过此番下跌,彩虹精化此前的累计涨幅消耗殆尽,反而录得了2.80%的年内累计跌幅。
与彩虹精化这样的前期强势股补跌不同,部分前期表现不佳的个股也延续了“悲催”的表现。亚星客车、东信和平和新民科技期间分别累计下跌了14.53%、13.85%和13.45%,受此影响,其年内累计跌幅分别达到了37.62%、33.05%和37.60%。亚星客车与东信和平的估值水平过高,而新民科技糟糕的中报业绩显然无法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除了个股本身存在的业绩和公司治理问题外,下跌个股也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由于本轮下跌缘于对欧美经济可能陷入二次衰退的恐惧,因此部分强周期行业表现不佳。根据wind统计,黑色金属、采掘与有色金属行业板块均表现较差,其中黑色金属行业以4.91%的期间跌幅位居跌幅榜榜首。
经过了美债风波后,虽然指数重回起点,但个股却已经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欧美经济前景仍显黯淡的背景下,后市选股逻辑尤为关键。目前来看,绩优股与防御性个股更受资金青睐。(曹阳 中国证券报)
银行脉冲难启风格转换之门
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部分周期性蓝筹股近期表现活跃。从估值和机构关注度等方面衡量,周期性蓝筹股在目前位置出现上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在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市场流动性有限的背景下,若将其视为市场风格转换开启的信号似乎略显牵强。
周期股强势反弹
如果仅从大盘指数表现看,本周一的A股市场似乎波澜不惊;但如果仔细查看个股表现,则完全可以用“暗流涌动”来形容——在大盘上涨的背后,市场领涨力量出现了明显变化。
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部分蓝筹股在周一异军突起。截至收盘,申万金融服务、机械设备以及化工指数分别上涨了2.59%、2.20%以及1.98%,在各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分列前三位,其中,金融服务指数还实现了三季度的最大单日涨幅。而另一方面,近期引领市场反弹的部分消费类股票,则表现出明显颓势。比如,食品饮料指数本周一下跌0.37%,是所有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唯一出现下跌的;又比如,商业贸易指数虽然上涨了1.01%,但涨幅明显落后,且未能跑赢沪综指。
强弱转换有原因
周期股和消费股周一的走势明显差异,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从估值看,金融服务板块的市盈率(TTM)仅为8.98倍,处于自身估值的历史低位,且处于市场估值的最低端;而餐饮旅游板块的市盈率则高达49.11倍。虽然估值不是投资的唯一标准,但当周期股与消费股的估值差异过度悬殊,特别是经历了近期截然不同的走势后,在股价层面出现一定修正非常自然。
此外,从市场关注度看,以银行为代表的周期股,目前成交占比都比较低,特别是银行板块,成交占比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这比较清晰地表明,近期各层次投资者在此类股票中的仓位不高,且相关板块的市场活跃度很低。与之相反,消费股随着近期股价上涨,市场关注度直线上升,机构持仓比例也明显增加,如食品饮料板块的成交占比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区域。因此,从获利盘多寡、资金继续追加仓位难易等角度考量,周期股与消费股在短期出现股价轮动也存在客观需要。
轮动or风格转换
如果周期股的上涨事出有因,那么可不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更加积极的因素呢?毕竟,经过最近5天近200个点的反弹后,大盘已经来到前期阻力区域,而且市场反弹动能也显现出一定的乏力迹象。如果此时,以银行为代表的周期股能够持续上涨,进而引领风格转换出现,那么市场前景将变得豁然开朗。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周期股和消费股目前的轮动走势演变成风格转换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风格转换出现。历史经验表明,周期股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从7月份经济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6月的15.10%下降为7月的14%,季调后的环比增速也从6月份的1.44%降为7月份的0.90%,可见国内经济减速的态势仍在继续。因此,即便7月CPI增速已经达到年内顶点,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仅为从“类滞胀”向“小衰退”过渡。在经济增长放缓脚步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周期股全面持续启动的宏观环境尚不具备。
其次,流动性不支持风格转换。以银行为代表的周期股大多具备一个显著特征——股本规模较大,因而启动这些股票也需要流动性的支持。对于流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方面,对于整体经济而言,虽然央行已经连续三周在公开市场进行净投放操作,加息、提准等政策工具运用的节奏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态势,但考虑到高企的通胀压力以及迟迟未见明显下行的房价,至少在三季度,货币政策维持谨慎的概率预计仍然很大。另一方面,从股票市场自身资金情况看,无论是最新的股票、基金新增开户数,还是始终未能有效放大的成交量,都表明场外资金目前仍没有明显的介入冲动,A股运行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场内资金的闪转腾挪来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板块轮动是必然,而风格转换的条件并不成熟。(龙跃 中国证券报)
中小板创业板基本收复8月失地
最近5个交易日,整体市场持续反弹。在利多环境下,股价弹性更好的小盘股表现突出,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均已经先于主板大盘基本收复了8月失地。
截至周一收盘,创业板指数上涨1.75%,尾市收报942.49点,盘中最低下探至928.98点,最高上探至946.80点;中小板综指收报6688.47点,上涨1.39%,盘中最低下探至6610.12点,最高上探至6688.47点。
个股方面,创业板周三有89只个股出现上涨,仅有9只个股下跌,个股呈现普涨格局。其中,瑞丰高材、依米康、当升科技等5只个股收报涨停;此外,中海达、易华录等10只个股涨幅超过7%。在下跌个股中,汇川技术跌幅最大,达到4.44%,而恒泰艾普、荃银高科的跌幅也超过了2%。中小板方面,周一有德美化工、生意宝、禾欣股份等6只个股收盘涨停,澳洋科技、瑞泰科技等16只个股涨幅超过7%;在下跌个股方面,立讯精密、中利科技跌幅最大,分别下跌了4.60%和3.14%。
在经过初期的超跌反弹后,未来中小板、创业板个股走势或将分化,建议投资者更多以中报业绩作为投资依据。(龙跃 中国证券报)
“一顶一底”或预示资金动向 成交占比银行“触底” 酒类“赶顶”
股谚云“地量地价”,这一量价规律不仅被普遍用于预测大盘底部,对市场上的各主要板块也有一定的通用性。我们选取“成交金额占比”这一指标来观察行业资金偏好,昨日成交金额占比始终徘徊于底部区域的银行板块迎来大涨,而成交金额占比处于赶顶阶段的食品饮料板块则逆市回调。
成交占比:“顶”“底”先行指标
我们以周为统计单位,统计自2006年以来各行业板块的成交金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并以历史平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为利率下限值,以历史平均值加上一个标准差为理论上限值。结果显示,近几年以来行业的阶段性“顶”及“底”与这一指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
较为经典的一次预测顶部的例子是2009年的7月份。当时有色金属板块遭暴炒,其成交金额占比也持续攀升,到7月27日该板块的成交金额占比达到12.41%,该数值大幅超越了2006年-2009年的理论上限值8.33%,发出调整的信号。巧合的是,次日有色金属板块便出现集体调整,并在其后开启了一波下跌之旅。
今年以来,该指标也不乏显灵的时候。以钢铁板块为例,申万黑色金属指数的成交金额占比在2010年12月3日以0.92%的数值探明历史底部之后一直处于底部区域徘徊,到今年3月11日下探出阶段性底部1.72%后便一路回升,直至4月15日创出阶段性顶部5.56%。二级市场方面,申万黑色金属指数今年一季度持续逞强,自1月初开始缓慢爬升,直至4月21日创出阶段性顶部3561点。
信号显现: 银行“超卖”酒类“超买”
从银行板块成交金额占比的情况来看,今年一直处于底部区域徘徊,期间即便有反弹,也只是触碰均值区域。截至8月12日(上周五),银行板块的成交金额占比为2.92%,跌破了近6年的均值3.22%,存在向均值回归的动力。昨日银行股集体弹升,延续正是成交金额占比长期偏离均值,需要向上回归的一种表现。
从食品饮料板块的成交金额占比情况来看,今年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均值区间之上徘徊,7月以来,该指标更是直线上冲。截至8月12日,食品饮料板块的成交金额占比为5.13%,已创出自2007年以来的新高,不仅大幅超越近6年的均值水平2.48%,相较近6年的理论上限值3.85%也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可见,该板块的成交金额占比存在一定的向下回归均值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昨日该板块的逆市调整或部分源于此。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成交金额占比并不是预测行业板块顶部及底部的绝对先行指标,判断行业板块的未来走向,还需要结合当下各行业板块自身的基本面情况来看。
虽然银行股业绩增长较为确定,但偏紧的政策环境令银行股很难持续释放弹升需求。短期而言,银行股的爆发或多是“一日游”的表现,提醒投资者注意把握节奏。对于白酒等食品饮料个股而言,尽管其成交金额占比指标显示其短期调整风险较大,但行业基本面良好,短期涨价叠加旺季需求,将令该板块业绩维持稳定增长,再加上弱势环境下资金普遍“抱团”大消费,因而预计该板块在经历短期的调整后,仍有望恢复强势格局。(魏静 中国证券报)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