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数字“魔方”
数字是投资活动中最直接的语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基本上都是与数字为伴,把握数字含义,捕捉数字背后的故事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很重要。
目前,又到中报集中披露季,市场上关于“高送转”的消息满天飞,各路投资者也都是津津乐道。事实上,送股并不会改变公司的净资产总额与资本结构,公司的基本面与经营实力也不会就此变得更好,也就是说公司的实际内在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可以通过数字进行说明。假定某公司股份总数为1000万股,净资产总额1000万元,每股净资产为1元。通过实施10送10分红方案,公司股份总数扩大到2000万股,但每股净资产却下降到0.5元。尽管股票总数增加了,但每股净资产值、每股盈利等指标也随着股票拆分比率同步下降,净资产总额仍保持不变。对股东来说,持股比例没有改变,每位股东所拥有公司的内在价值也没有改变。
欧美等成熟市场采用的股份拆细说法,或许更能反映其真实意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股票的流动性。由于股价过高不便于投资者购买,流动性降低可能会使市场对公司股票需求的减少,最终导致股价低于正常情况。
不过,送股的确可能会在投资者心理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西方投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股票价格存在一个最佳区间。所谓“最佳”,就是当股价在此区间时,股票的市盈率能达到最高。
当公司经过业务扩张,其每股净资产值不断增加,每股收益和股票价格也可能大幅攀升。当股价大大超过这个“最佳”值时,公司管理层就会考虑股份拆细,通过拆细降低每股收益与净资产等指标,进而降低公司股票价格。在公司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股份拆细后公司股价可能走出填权行情,公司总市值也得以提高。
微软公司就多次成功运作股份拆细方案。据了解,自上市以来,由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股价也节节攀升,公司为此多次进行股份拆细,使股价回到最佳区间。虽然投资者没有直接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但由于股价涨幅相当可观,同样获利丰厚。不过,支撑微软股价大幅上涨的背后是坚实成长的公司业绩。
还有不少地方存在数字误区。比如,持续通胀与紧缩政策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压力,也使不少上市公司业绩有所下滑,众多公司在解释业绩下滑原因时,“人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公告的“标准”格式。事实上,在人力成本核算上同样存在一些误区。如果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考虑在内,工资水平的上涨就变得不那么显著。
比如,假定一个工人原来一个月可以做100双皮鞋,工资为1000元/月,每双皮鞋的人工成本为10元;由于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与设备,这个工人现在一个月可以做150双皮鞋,如果工资提高到1500元/月,那么每双皮鞋的人工成本还是10元,根本没有变化。
从产值上看,假定一双皮鞋的价格为200元,提高工资前,该工人一个月可以为企业创造产值2万元;工资提高后,该工人一个月为企业创造的产值增加到3万元。尽管劳动力总体成本确实提高了,但由于产值随之提高,单位人工成本所创造的产值并没有变,仍为20元。事实上,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每年都在大幅上升,在过去的十年上升速度甚至更快。企业的劳动力总支出或许提高了,但生产同等乃至更大数量产品所需的工人却比以前少了,基本抵消了工资上涨的影响。
数字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对于数字背后的玄机,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迷雾,才能看清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