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此前曾报道,从3月30日至6月22日的57个交易日,史玉柱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33次增持民生银行,耗资超过28亿元,持股比例从0.6%向3%逼近。业界当时就预测,此轮增持只是消耗了史玉柱年初所说65亿元中的一部分,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而此后史玉柱的行动也证实了这一猜测。
从6月23日至7月14日的16个交易日,史玉柱又完成了7次增持。增持脚步虽有所放缓,但这7次增持出手都比较阔绰,合计成交金额约6.5亿元,单笔交易的平均成交金额高于此前33次增持的平均成交金额。
港交所披露的股权信息显示,7月14日,史玉柱完成了本轮对民生银行的第40次增持,其已经稳坐第6大股东宝座。
史玉柱昨日在微博上透露,增持民生银行的是上海健特公司,并非巨人网络上市公司。对民生银行的持股量则从去年的1.1亿股增到当前的8亿股。
他还表示,依法规,半年报前1个月内我们不能买卖,最后一次购买的6个月内不能卖。民生银行预计将于8月17日公布半年报,这也就意味着史玉柱从7月17日之后没有再增持。
记者还了解到,史玉柱在美国上市的巨人网络也有很多闲散资金,由于在“保险金融领域进行些财务性投资,赚取更多现金”,因此收到不少国外基金的批评函,认为史玉柱不务正业。对此,史玉柱表示,“在人家地盘上就要遵守人家习惯。我们要屈膝投降,痛改前非。”
不看三五年内的股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史玉柱大手笔增持民生银行的同时,中国基金界的翘楚王亚伟上半年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保险类股票基本清仓。
史玉柱指出,王亚伟为了基民利益,更多考虑所买股票三五年内的股价,而“我们增持民生非投机性买卖,属长线战略性投资,三年内的股价涨跌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关心的是三五年后民生的PE和PB”,“出发点不一样,不存在谁对谁错问题”。
银河证券分析师董思毅指出,短期内地方融资平台担忧以及又开始出现苗头的再融资都会对银行股形成重压。
@史玉柱
我们增持民生,非投机性买卖,属长线战略性投资。三年内的股价涨跌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关心的是三五年后民生的PE和PB.
在美国上市的巨人网络……董事会决定用闲散资金在保险金融领域进行些财务性投资,赚取更多现金……基金们认为我们不务正业。在人家地盘上就要遵守人家习惯。我们要屈膝投降,痛改前非。
史玉柱和王亚伟,两位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前者在上世纪90年代以高科技起家投身实业,后一夜之间负债2.5亿濒临破产,但几年后却又奇迹般东山再起,目前已坐拥百亿身家;后者则是中国基金界的翘楚,其掌管的华夏大盘在2007年以226%的净值增长率高居各类型基金之首,2008年大熊市中又成为基金抗跌亚军,因此被称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
但是最近,这两位资本市场的大腕却在暗中较上了劲,对象正是饱受争议的银行股。近半年来,史玉柱一直在拼命增持银行股,策略是越跌越买;而王亚伟所掌管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则在上半年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保险类股票基本清仓。
到底谁对谁错?对此,史玉柱昨日在其微博上表示,“王亚伟为了基民利益,更多考虑所买股票三五年内的股价;我们属于长线投资,更多研究三五年后公司的价值,出发点不一样,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不过,两位大腕的巅峰对决背后却折射出银行股目前的矛盾处境:一方面,板块估值不断创出历史新低;另一方面,巨额再融资、地方债务平台等诸多负面因素又不断让银行业笼罩在阴云之下。史玉柱PK王亚伟,其实质或许正反映了银行股的估值PK基本面。
史玉柱40次增持民生银行
7月19日,港交所披露的权益资料显示,7月14日,巨人集团旗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民生银行A股的第40次增持,所持有民生银行流通A股比例已达到3.38%。按照一季报披露的民生银行十大流通股东信息来看,史玉柱已成为民生银行第六大股东,也是民生银行A股第五大流通股东。
根据港交所信息,从3月30日至6月22日的57个交易日里,史玉柱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33次增持民生银行,耗资超过28亿元,持股比例从0.65%上升至2.82%。此后从6月23日至7月14日的16个交易日中,史玉柱增持频率放缓,共完成7次增持。累计下来,史玉柱40次增持一共花费约35亿元。
不过对史玉柱来说,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纯属无奈的选择。今年1月,民生银行提出定向增发方案,价格为4.57元/股。史玉柱当时高调宣布上海健特将斥资65亿元认购14.24亿股。但后来这一方案因遭小股东质疑而被否,史玉柱只好转而从二级市场买入,成本也随之抬高。这40次增持每股成本价在5.58~6.1元,本周五,民生银行A股收于5.62元,史玉柱所持市值变化不大。
王亚伟二季度清仓银行股
而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面对银行股,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一季报中,王亚伟曾明确指出:“看好以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绩优蓝筹股”,但旗下基金本周公布的二季报却显示,随着银行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王亚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选择了规避风险。
今年年初,华夏大盘金融保险类股票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高达20.31%;一季度末时降至10.46%。而到6月30日,这一比例更进一步下降至2.89%,约合市值2.2亿元。华夏策略则更是干脆将金融保险类股票清仓;今年年初,华夏策略持有金融保险类股票比例为13.78%,而一季度末降至5.61%,二季度末下降至零。
从十大重仓股来看,今年年初,华夏大盘持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4只银行股,市值超过12亿元;华夏策略当时则持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3只银行股。到二季度末,无论是华夏大盘还是华夏策略,银行股全部都在十大重仓股中消失了踪影。
两人不存在谁对谁错
两位大腕级人物,一个坚定不移地增持,一个坚定不移地减持。到底谁是谁非?
这一问题引起了市场的激烈讨论,甚至有投资者戏言:“若两个人参加炒股大赛,谁的胜算更大呢?”
对此,史玉柱昨日在他的微博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王亚伟为了基民利益,更多考虑所买股票三五年内的股价;我们属于长线投资,更多研究三五年后公司价值。出发点不一样,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也对记者表示,这件事的确不存在对错之分。“史玉柱和王亚伟所掌握的资本性质是不一样的。基金的考核期比较短,王亚伟要保住‘大哥’的位置,就会去买他觉得下一个报告期能涨的品种;而史玉柱是产业资本,注重的是保值第一,再求增值,银行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还能提供大量分红,我认为他之所以买入银行股并不是看中能有多大涨幅,而是首先考虑到了安全、高流动性、高分红等因素。另外,史玉柱在那么多银行股中独独挑中了民生银行,可能是考虑到民生银行属于民营,进去以后可以说得上话。并且,以史玉柱的影响力和人脉,要投资几个项目应该是很容易的,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投资银行股,可能也反映出他对实体经济并不看好。”
某私募人士则指出,从两人的影响力来看,王亚伟这几年粉丝成群,观点不仅能影响基金经理,还能影响许多普通投资者,因此银行板块可能很难马上起来。不过,从长期来看,银行板块估值的确已经跌至历史底部区域,具备投资价值。谁对谁错,还是交给市场来判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