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公募基金尖子生们不好当

这个市场再无悬念了吗?

  加息来的正是时候,7月6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市场却在加息之前已经提前释放了风险,从6月21日开始,上证综指一路从2600点上涨到2800点之上,市场利好情绪明显显现,“破发”阴霾似乎要雨过天晴,多只新股遭遇爆炒,机构们开始在打新中找到感觉。

  对于下半年的股市将如何演绎,农银汇理基金表现出了乐观态度。同时,泰达宏利表示,虽然6月份CPI将达到6.4%左右的高位,但央行的加息频率却在放缓,这表明央行对通胀压力的判断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如此利好的市场环境,是否可以让公募基金缓一口气,再次冲击市场,冀望下半年的翻身力挽“尖子生”的名誉呢?

  “上半年基金基本都不赚钱。”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这样感叹,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无奈。截至6月30日,主动投资的股票方向基金中仅24只获得正收益,今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25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8.03%。

  而跑在前面的“尖子生”背上也冷意嗖嗖,不知何时就将跌落千丈。的确,去年前十名中的“尖子生”们让投资者有点小失望,不仅滑坡得厉害,对行业的判断及规模增长也没有太大的贡献。10只基金中,除华夏策略混合和华夏大盘精选外,其余8只基金业绩排名全部跌到200名开外,而一向不被看好的宝盈基金也异军突起,表现养眼;新华基金也不甘落后,在沉寂了一年之后终于要雪耻了。

  新华基金就是前年的“榜眼”,曾经风光一时,原本指望凭借那只基金将规模冲到150亿,结果去年的市场行情与他们的操作风格完全不符,可想而知的结果导致直接垫底。

  所以说,“尖子生”不好当啊。南方、博时也曾是多年的业绩尖子生,前几年在市场中有些沉寂,好在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积淀,这两年一直在投研体系和渠道建设中大动“手术”,至少看得见的业绩恢复是值得欣喜的。

  在前半年太难捉摸的市场行情中,这两家公司在投研体系及公司管理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今年恰是恢复元气之年,南方在年初就有6只基金分别排名同类型基金的第一,南方隆元尤其突出,在股基中排在第一;而博时在银河证券上半年股票投资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

  对于基金,可以说上半年相较于各种投资领域和品种算是“完败”,被信托、券商集合理财、银行理财产品的风头压过,收益不如他们,只剩下“勤劳的蜜蜂”称号了,平均每家基金公司上半年都发行了2-3只,直呼累得够呛,只有南方和富国上半年资产规模是逆势增长的。

  有玩笑称,上半年各家基金公司疯狂地发行新基金,其实都是在对冲赎回的空缺,市场规模还是在2万亿左右徘徊,继一季度出现千亿规模赎回之后,二季度开放式基金再度遭遇整体净赎回。

  如此看下来,在基金中考位列前十的“尖子生”中,深圳的公司具有绝对优势,以南方、博时、诺安、长城为代表,上海尤以富国比较抢眼,在北京的基金公司,没能延续2009、2010年的业绩辉煌,只有华夏独挑大梁。

  其实,投资者都可以理解,基金公司在操盘过程中,并无永远的常胜将军,投资者只有一个需求,希望你能赚钱,而且比较持久地赚钱,如果每年“尖子生”们的业绩都在宽幅中跌宕,那也太可怕了。

  “专家”预测准确率往往低于股民

  大家知道,股市上“专业人士”的信息量,比非专业人士大得多。但是这些信息大多已无价值可言了,因为它早已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之中,何况进行股票交易时,究竟何种程度的信息能够被认为是充分而且必要呢?正如一张漂亮的地图终究也不会是它所描绘的地区本身一样,其股票信息在你大脑中的反映,终究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身。专业人士预测后往往在市场上公布于众,大多数一旦被采纳,则肯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何况一些主力与股评家私下的默契配合,更是防不胜防。

  特别是过去推荐股票非常成功的咨询师并不能证明下次或这次推荐的股票如之前同样成功,当大多数人认可这一次股票买入建议时,你想想在这个少数人赚钱的市场游戏规则中,难道“多数人不可能赚钱”的定律恰恰这一次会一反常态?所以,当你知道这个人是“股神”的时候,这个“股神”让你失望的时候就已经到了!

  而且,专业人士大多数关注的是较为系统的东西,非专业人士根本不知道,甚至不懂得这些专业的东西,也就是非专业人士有时又只能关注专业人士关注之外的“非有”,这反而更重要。甚至非专业人士得到的回报反而比专业人士高许多。况且专业人士研究的成果一旦公布,主力资金往往又会利用它,进行反向操作,更使其大打折扣!

  股市里的预知,不是单纯的只靠计算或推导来知道其结果,有时根本无法想象的预知,才是对未来事件真实的预知!

  正如美国著名财经作家约翰·特雷恩在《点石成金》一书中所说:“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为100美元的报酬而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何况现在充斥市场中的股评家几乎全部免费荐股。当然,在股市上“老千”也一样,一旦自认为是“股神”时,那就是很快要被市场吃掉的时候。因此,大多数股民越来越认为股评家是“黑嘴”,实际上他们预测的股票上涨或下跌,大多数时候也并没有什么内幕配合。因此,不要迷信什么“股神”,他们一旦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很难改变,因为每个专家都希望自己是理性的。假如当中的许多人已陷入了常见的思维陷阱,他们往往是先确定一个答案,再为这个答案寻找理由。

  在股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即使已出现与市场相反的结论,若预测上涨,但下跌开始,他们会美其名曰:主力震仓、打压吸筹;若预测下跌,但上涨开始,又谓之下跌中的小反弹。总之,什么样的故事都会编出来。实际上他们何尝不想预测得准确,而受到股民狂热的“追捧”。所以,大多学有所成者为何成不了股市上博弈的“宠儿”,而那些理论知识贫乏的人反而“一夜暴富”,其道理即在于此。因此,建议你大胆质疑专家的权威,因为往往有巨大影响的意外事件,他们根本无法预测。特别是你自己在某些方面本来比专家懂得还多,但却要付钱请他们为你“预测或股评”,这也太滑稽了!

  因此,在股市里,无论基本面掌握得多全面,还是技术面发现得多细致,真正最后能胜出成为赚钱的少数人,决定因素还是每个人的“心理面”。

  有时候非常准确地预测了大盘未来,也预测了个股的涨跌,但后来的交易结果,却又完全背离了之前的预测。由于人的记忆遵从“遗忘规律”,使得越远的事件对现在影响越小。特别是身在股票市场中,有时“分析”与“下单”往往是两回事。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即便有了正确判断分析市场的方法,最终在实际操作中又很容易被主观的一时冲动代替,不知不觉的交易结果与原来的初衷大相径庭。

  美国“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曾讲:“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