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为奢侈品正名,只说其与资本与市场的远近。如今,与奢侈品最近的距离绝不是品牌VIP,而是投资人。 普拉达(Prada)不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海外公司,却是最吸引眼球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家族企业”。整个集团的股权,只有5%为意大利联合圣保罗持有,其他皆在家族成员手中,是个比爱马仕(Hermes)还难以攻克的“壁
垒”。即便此番上市,普拉达(Prada)发售的股份中,仍约有86%为旧股,意味着募资所得大部分将落入家族私人手中,投入公司营运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作为一家公司,如此举动恐难以创造真正的价值给投资者。有评论员称不买包
可买其股票,如今看来简直是不能再差的建议了。
与普拉达(Prada)的神秘、守旧和洋洋自得相比,资本和市场早已抛却了身份与奢侈品之间被营造出的联系,将其规模化和金融化了。让普拉达(Prada)为你赚钱将比购买普拉达(Prada)更有身份。
一家名为“米兰站”的公司不久前上市,上市首日逆市大涨。这是一家二手寄卖的连锁机构,产品和客户以手袋和青年女性为主,在香港和内地只有14家店,2010年却有4600万元的净利润。
一支以“顶级消费品”为主题的股票投资基金刚刚获得公开发行,其跑赢通胀的概念引得一种投资者关注,过去两年里,道琼斯奢侈品指数上涨了56.5%和102.3%。其他以古董、字画、红酒为标的的信托基金金产品,也取得好于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
此外,云集了众多股权投资机构的电子商务领域,以奢侈品折扣、限时售卖等概念的B2C企业正纷纷获得千万量级投资,可以料想在未来的两年内,必有类似盈利模式的企业上市。
对于更多人来说,奢侈品的未来在于“是否有能力创造出更能明确的价值”,而奢侈品与“云计算”、“低碳经济”一样,是向投资人贩售的概念而已。我们所关注的奢侈品,不是仅仅是消费、产能急速扩大的商品领域,更是资本领域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使得日本设计师和品牌成功进入主流时尚圈,品牌价值大增。如今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变化,更可能是资本时代“时尚”革新的动力所在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