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逆水行舟 五级股票池层层听证只留最核心50
在王立新的回忆中,银华基金发展的转折点,来自于2004年发行的银华保本增值基金。这一只首募60亿的基金,令银华一举跃入百亿俱乐部,也就是一般基金公司认可的生存线。
7年之后,他依然记得,那年的2月,在建行的会议室里,看到屏幕上基金的募集规模向60亿上限逐渐靠拢的兴奋感。
作为证监会批准的第一只保本基金,银华保本成功发行后,银华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03年末的第15位,一跃而至2004年末的第11位,第一次进入准一线基金公司的阵营。
7年之后,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华基金资产规模为855.5亿元,基金份额704亿份,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
已经掌舵银华5年的王立新,尽管外表平和,却依然不忘自己曾经的一个愿景“我觉得公司需要有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还是要尽量能往前一点。”5月20日,王立新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我们比较稳” 和其他基金公司相比,银华并不算一家运气特别好的公司。
2001年成立的银华基金,赶上了封闭基金年代的尾声。
由于封闭式基金规模稳定、能够给基金公司带来持续收益,在中国基金业发展初期,封基规模直接决定了市场格局。
2001年,银华将四川国债基金清理扩募为基金天华,由于市场不景气和原本老基金的业绩因素,基金天华的扩募颇费周折,最后募集了25亿份。这也是银华拥有过的唯一一只封基。
那一年,市场上还只有14家基金公司,而刚刚起步的银华规模还不到当时业界老大华安的1/4。
在同一时段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封基年代给银华留下的红利最少。融通、宝盈,甚至更后成立的长城,都各拥有两只封基,而易方达一举发出了四只,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
2004年,银华保本增值基金创下了60亿的发行纪录,此后基金业发展进入小阳春,国联安小盘精选和海富通收益增长连续打破这一纪录。海富通更是凭借这一只超过80亿的新基金,一举进入前十。
2007年,中国基金业真正的春天来临。随着大牛市的高歌猛进,基金公司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发行纪录。
那一年的数据,如今看来已经不可思议:广发聚丰打开申购,当日有600亿资金参与;中邮发行自己的第二只基金——中邮核心成长,也遇到600亿资金疯狂抢购;那一年的最大神话来自上投摩根:上投摩根内需成长发行获得超过900亿申购,QDII产品募集超过1000亿。
而当时业绩不错的银华却与这一场盛宴擦肩而过。那一年4月起,银华的创始股东南方证券开始破产清算。按照当时证监会的规定,在股东事项未完期间,基金公司不得发行新产品,因此2007年,银华无一新发。
尽管如此,银华2008年仍然重回前十,并且在2010年基金公司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成功再往前突破两位。
“我们不寄希望于一口吃个胖子,一下搞很大一个产品。”多年之后,王立新回顾发展之路时说:“当你好卖的时候,基本都是市场高点的时候,大家都看到赚钱,老百姓冲动,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基本上这个时候都是做投资很难的时候,这样你对投资者造成很大伤害,长远看还是不好的。”
从数据来看,截至2010年末,银华旗下只有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和道琼斯88两只基金的份额超过100亿,绝大部分基金规模在50亿以下。
王立新说,银华能够如此稳定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股东和董事会的支持。
目前银华的股东结构是:西南证券和第一创业证券各占29%,东北证券和海鑫实业各占21%。
“股东、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非常支持,没有过多干预。在考核机制上也是比较合理的,它是立足长远,通过公司的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股东的股权价值,对规模排名、业绩排名没有硬性的指标,这对于管理层是很幸运的一个事,保证了管理层比较大的自主管理空间和独立性。”王立新说。
“希望业绩更稳定一些”
尽管业内早有口碑,但更多的人知道银华基金,是从2009年开始。
当年,陆文俊管理的银华核心价值优选一路高歌猛进,在最后一天才以近几年来最小的差距,败给了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屈居亚军。
那一年,银华旗下股基和债基均表现出色,携手贡献了公司历史上投研最辉煌的一年。
这源于王立新十年中可能最重要的一个决定:2008年逆势扩张。
2008年,大熊市来临,公募基金严重缩水。大部分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减少了1/3。2007年规模突破1000亿的银华基金,规模也难以避免的出现缩水。
而银华基金的董事会没有强行要求公司上缴定额利润,令王立新不用像其他基金公司一样咬紧牙关紧缩开支。他决定趁其他公司收缩时,大举招揽人才。
2008年6月,长信基金经理陆文俊加盟银华基金。一年后,年度亚军令他一战成名,主管银华的股票投资工作,目前已经是公司副总经理。
2008年至2009年,银华基金的投研部门从20多人,增加到100人左右。
王立新说,银华基金的投研部门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另外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上,一年业绩占30%,2-3年的业绩也占30%,此外还要加入团队整体业绩和合规的考核,希望以此减轻短期业绩对于基金经理的压力,也令他们多和团队交流。
王立新显然在投研上用了更多心思。第一,避免集中持股带来净值波动过大;第二,有一批年轻的基金经理需要成长。
王立新给投研部门写了一封信:一是怎样认识中国股市的规律;二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他的答案是:一个基金经理应该客观理性,不能似是而非,道听途说。他还希望投研人员把投资工作和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结合起来。
现在,银华投研团队的股票池分为五级:1200、800、500、150、50。股票每上一级,研究员都需要听证。如果基金经理购买一只个股超过3%,就需要投委会听证并同意,如果个股或者行业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也需要签字,以此避免集中持有个股和行业带来的风险。
目前,王立新正在进行新的尝试:推行公司的核心资产配置意见指导。核心行业配置的意见来自于研究负责的行业组长。在得出公司的资产配置意见后,具体到特定基金产品运作上,基础指数配置、公司集体决策配置以及基金经理个人判断各占一定比例。这样做,能够避免基金经理因个人判断失误而导致的配置大方向错误。
这一做法已经在公司试行了两个季度,对于效果,王立新说:“还不错。”
2011:等待下一次发展
去年,银华刚刚取得了社保管理资格,加上此前已有的企业年金、QDII和专户资格,银华目前已经是一家全牌照公司。
王立新将近期的工作重点放在周毅领衔的量化投资部,做量化的阿尔法产品。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产品应该在市场下行时能够控制住风险,适合波动幅度较大的市场。
被寄予厚望的周毅在加入银华前,曾任巴克莱银行量化分析部副总裁,巴克莱亚太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有12年证券从业经验。
在王立新看来,这一块业务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对冲基金的雏形,如果能够成功对冲掉风险,并能够取得稳定的收益,对于市场无疑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产品。
但目前由于公募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限制,只有专户产品能够使用真正的量化投资策略。
“我们专户最近发了一个阿尔法产品,当时发的时候就是市场到了阶段性的高点。但现在看我们这个产品表现还可以,最多的时候只跌了1%,下行风险基本控制住了。”王立新谈起非常重视的量化投资,自然流露出满意之情。
但事实上,他的很多同行们正在为公司的发展发愁:自2007年以后,几乎还没有一家大公司恢复到了当时的鼎盛水平、基金业总规模也停滞不前、发行压力大、业绩不如人意、人才流失严重……几乎所有人都说,这个行业遇到了自己的瓶颈期。
王立新说,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下一个机会应该就是个人养老金市场。这样既能避免公募基金中散户追涨杀跌对基金运作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新的行业机会。
从美国共同基金的经验看,还有很多东西可供王立新憧憬。比如先锋的指数基金,比如富达的资产里,一半多是在做固定收益,大部分投资者是养老金客户,公司除了共同基金外,还为投资者提供非常全面的理财服务。但这一切能否照搬至中国基金公司,仍需政策和市场支撑。
“也许再过几年,基金业又会迎来一次大发展的行情,但是我不能预言,哪一家公司能够抓住那一次机会。”王立新说、:“我们只能做好准备。”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