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去投资化还原房地产本质

据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着手起草第一个全国性的住房发展规划。而“去投资化”很可能将借此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政策取向。据了解,北京市已经基本确定,建立在户籍政策和社保、纳税记录识别系统上的限购政策,将纳入北京基本住房制度,以从长期的角度上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去投资化”。

“去投资化”的提出,无疑是对多年楼市的一个挑战。多年来,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房地产被过度开发为投资品而丧失了其本来的光彩。房地产的泡沫化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它绑架了中国经济,绑架了中国百姓,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回看这轮调控采用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试图拆掉这枚“炸弹”,似乎已经初见效果。

事实上,国家宏观调控以来,与2008年前的资金大规模进入房地产行业相比,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这个市场抽身。过去过度投资和投机形成的景象已经不再,是否在房地产行业继续逗留或转身离开已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是房地产商的资金开始“外逃”,民众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也大大降低。瑞信研究院不久前公布的年度新兴市场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未来两年购买不动产的意愿为16%,低于2010年调查的22%。

而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加速整合,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回归住房本性,“去投资化”渐趋明显。“去投资化”的政策性,更是国家对房地产诸多问题的清晰化,也是未来政策方向的倾向性。“去投资化”实际上就是降低楼市的投资功能,还原其居住的使用功能。伴随楼市投资功能的降低,必然是楼市泡沫受到挤压。

解决楼市问题要从根本抓起,楼市问题出在房地产本质的扭曲上。房子是给人住的,而不是被拿来炒来炒去的,更不是全民用来炒的。虽然多数买房的人会说,自己买房是为了自住,可殊不知每个人都有炒房的心理。在目前现状下,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当前的中国,更需要住房体现消费品特性,主要用于居住。”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此前一段时期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过于浓厚,使得房地产市场充满投机气氛,导致房价在短期内过快上涨。以“国十条”为代表的房地产调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供给、打击投机,目的正在试图推动房地产回归消费品特性,调控的方向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一语中的,房地产行业经过了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高速发展的年代,现在已经到了沉淀的年代,即回到房地产的本质:为社会和人们提供好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产品,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余的利润、税金、股价等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之后的衍生产品,是给人们提供的一种对企业的评价方式和社会对好产品的回报而已。

往大了说,由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一些传统出口型制造业陷入困境之后,停产观望,但他们又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楼市成了自然选择,投机也就伴随着投资需求而膨胀,从而荒废了实业。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毁灭,因为单靠房地产的泡沫支撑,后果很严重。

“去投资化”不管前景如何,目前市场的表现是房地产正逐步回归,从房价上亦或是房地产的属性上,都在慢慢回归本来面目。“去投资化”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的出发点。 刘光宇

@吴其伦V(财经评论人):全国政协委员宋林飞建议,一线城市居民购买首套房应回归到2008年首付两成、利率七折的优惠政策。对此观点,笔者不予苟同。相反地,笔者以为,在房价尚处畸高状态的今天,政府绝不能给首套房贷降首付及利率。原因如下:1、延缓房价下跌;2、加大银行风险;3、松绑调控政策;4、民众盲目入市;5、不利调控执行。

@陈宝存V(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领导天天强调促房价合理回归,我们特别赞成。从房价构成来看,土地,建安,税费,融资成本,销售推广费用,规划设计费用,合理利润为主。尤其是土地和税费,中小企业融资高利贷,在房价构成中占比超过6成,真正需要促进的只能是土地、税务、银行。不促进他们,仅促进房企和销售、设计,能促得动吗?

@刘光宇V(地产评论人):2012年考验着所有房地产从业者及相关行业者。谁能把握好这一年,谁将会占得市场先机,争得主动权。现在的开发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减少开工面积、减缓拿地速度、转型商业地产、加入保障房建设、受让项目股权、联合开发、引入外资等都成为开发商的应对招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