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达州楼市开发热火朝天,购房者趋之若鹜,投资者十分青睐,楼市可谓风光无限。
2011年,房地产市场迅速改变,一方面,以“限贷、限购、限价”为主的系列调控依然毫无放松,并且日渐细化,不达目标不罢休。另一方面,随着2012年达州将迎来17036套保障房的入市,房地产开始进入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轨制,商品房的市场空间将被大幅挤压,房地产开发利润下降……
2012年,在投资客不再热衷住宅投资及刚需购房者持续观望的新形势下,开发商已经嗅出行业变化的味道,有的房企积极顺应市场变化,投身相对微利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的房企进军商业地产以及旅游地产、工业园等泛地产领域,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如果要给近两年楼市选一个字来形容,“变”字最合适不过——基于前所未有的环境因素,楼市中的各个主体均在上演“变奏曲”。而机遇又在哪儿?自然地成为了房地产业内第一课题。
调控政策出招之变
2010年被房地产业界称为调控“史上最严”年,可到了2011年才发现,其实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在过去的黄金楼市十年,房地产经历了“国五条”、“国八条”、“8·31大限”、“90/70”,“9·27新政”等一系列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基本上对所有城市都要求“一刀切”,不时有“一人感冒,全家吃药”的批评声音传出。
而去年,涉及楼市且影响较大的调控政策几乎达到了每月一则的密度,上至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最高法、银监会,下至各个省市政府,轮番上阵,一齐灭火。从“限贷——限购——限价”,楼市调控政策层出不穷。
调控思路上,楼市调控也已经逐步走出了“就房价调控房价”的短视做法,而是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加大土地供应,抑制投机,收紧信贷、加息等收缩流动性的综合调控手段。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楼市调控已经从“一刀切”的宏观调控,转向各地有针对性的“精确制导”。
市场主导地位之变
强势政策下,楼市的成交量开始“跌跌不休”。“2011年达城商品房成交量:9月为616套,10月598套,11月552套,12月453套;2012年1月成交量仅为219套。”从有关部门统计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政策对达州楼市的影响,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表现得尤为突出。
尽管目前尚无开发商大规模降价的情况出现,但记者采访时也发现,在成交量连续下跌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明显有了出货压力,有的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少楼盘趁着政策还不明朗,加紧推货或者推出特别优惠吸引购房者。楼市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经过10多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之后,面对已经变化的市场环境,各大开发商都已经纷纷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不少投资者开始把眼光转向商业领域,也吸引了开发商的关注。除了其他商业开发领域外,保障性住房市场开发也是开发商进军的重要市场之一。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轨制”逐渐成为当下主潮流。
购房者的心态之变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楼市方向主要得看政策的持续性,如果一直到年底都不放松,楼盘就算想涨价也是一相情愿。接下来还要看“五一”的市场表现,作为今年的首波推货潮,如果“五一”期间市场平淡,开发商就必须在八九十月集中推货。对当下不少开发商而言,除了无奈就是等待政策“松绑”。
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对首次置业刚需购房族来说,房子是大件商品,限购令后希望一步到位。目前达州楼市房源库存量大,在选择面上,很容易挑花眼。同时,大环境显示所有的调控将不会减弱,因此在调控继续维持的状态之下,何时下手成了一个问题。刚需购房族越来越理性已不可同日而语。
“住宅最佳投资期已过。”投资房产多年的吴先生告诉记者,投资客追求立杆见影,但伴随着诸如二套房首付、房贷、限购等政策的持续维持与加深,以及众多二手房市场的严重遇冷,房地产投资市场可以说是面临寒潮。传统的住宅投资现在已经普遍被打压,投资客已不再热衷住宅投资,已然掉转船头,向商铺、写字楼甚至商业公寓进军。
后记: 在思考达州楼市之变中,总有一个声音特别清晰:楼市“冷静”期,房企应顺势调整练好内功。在这场赛跑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品牌房企取胜,好产品、好口碑才能逆市而上。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