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应对房地产“慢熊行情”的真正做法是收紧货币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2月29日社论

  据说监管部门已经关注楼市全面反弹的可能,很多人又发出“楼市调控终结”的论断。

  坦率地说,按照目前调控的方式和强度,一定是“慢熊行情”,即房价不会一下子“打死”,而是顽强地在每一个小波段上来来回回,最终呈现出一种缓慢下跌方式。形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2008-2009年的“大救市”,大救市使得房地产从冰至火,房地产商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得他们对付现在的调控有顽抗的实力。同时也给购房者一个深刻的心理阴影:“不惜用恶性通胀来拯救房地产”,所以,任何形式的微调都会给一些购房者严重的心理暗示,他们会急不可待地抢着购房,以为历史将会重演。

  我们的理由是,跟2009年的小阳春行情不一样,小阳春有着力量极大的投资投机需求,富人购房者可以创造新的纪录,因为他们有实力,而现在的反弹,则大部分是首套房业主的急不可待。

  “慢熊行情”最大的蒸发者不是交易量而是时间。房地产商要顽强等待,等待风向的转变;购买者要积累资金,来匹配还是处于高位回落不多的房价;地方政府失去土地出让金的丰裕,还是给出较高的土地底价,等待土地市场的振兴,时间轧平和流逝掉了一切,为了避免所谓的“大起大落行情”,中国开出的药方是平稳。恰恰是这种追求经济平稳的做法使得大量人力资源和机会就这样丧失了,感受经济周期生命力变化的过程也丧失了,整个中国变成了沉默的等待行情。

  真正调控的做法是严厉地收缩货币,而不是微调放松,尽快让通胀回落到1%的水平。我们既然知道通胀是世界性长期趋势,那就不要被欧债一些小插曲给误导。强烈收缩经济会导致财政大规模吃紧,这恰恰是改革重启的时机,因为我们1978年改革是财政枯竭、1994年改革是国企全面亏损、1998年则是银行系统技术性破产,只有表面看起来不利的状态下才可能带来真正的自由而公正的改革。 点评者说:看完此文,作者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见着实让人佩服。正是基于对目前房地产市场面上和背里情形的精准判断,作者才果断建议收紧货币。这个建议是否考虑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承受力,是否是当下调控最迫切的举措可以讨论,但这个建议本身的学理价值不应被遮蔽。要知道,中央政府的角色是相对中立的,最该维护的是绝大多人的利益而非开发商、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