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早年的旧城改造及旧厂改造模式,自2003年富力在北京拿下地王开始,就已经在向高端转型,这一转型是在企业扩张和地产调控中迂回前进的。“2011年之后,住宅是一定要转向高端的。”富力方面对本报表示,在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之后,高端市场将会再有一个广阔的空间。
2011年,似乎所有的国内大型开发商均在提转型的口号,万科开始寻找商业地产的蓝海;恒大亦开始在商业地产中寻找机会,并提出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概念;合生转身更早,今天的朱孟依最挣钱的生意已然不是地产,而是能源;雅居乐更趋向于做一个旅游地产发展商,开始在云南及辽宁等地大规模囤积土地,兴建旅游地产;保利亦开始在旅游地产及养老地产上作出新的尝试;星河湾甚至做起了高档酒的生意。
事实上,无论在行业内拓展空间,还是在行业外寻找机会,完成资本积累的开发商们开始意识到,行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政策本身带来的市场波动为这个行业增添了太多不明朗的因素,这是开发商们谋划未来的初衷,2012年,他们的转型正进入更为实质性的阶段。
三、四线的选择
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2004年之后的中国地产业当中占据主流,与这种野蛮生长的增长模式伴生的是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紧缺,土地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选择纵向扩张,向三、四线城市发展,以维持规模效应。在2011年限购政策的约束下,那些早期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收获了早年的播种。
但即便如此,早期进入三、四线城市开发,并形成规模效应的恒大地产[3.03 -1.30%]亦在2011年提出转型,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公开表示:“房地产行业曾经是朝阳产业,但未来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对于诸多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而言,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仍属实验阶段,“三、四线的城市人口比较稳定,当地老百姓大多有两三套房,可挖掘的空间有限。”保利地产方面对本报表示。
选择三、四线城市本身意味着产品转型,保利地产在考虑进入三、四线城市时多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尤其是旅游资源优势的城市进入,希望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能够将持有型经营与住宅散售相结合,并将此类项目的客户定位为发达城市中高端群体,为其提供度假及养老的产品。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