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万科公布的优异年度销售业绩可以继续佐证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但无法改变房地产市场“宠儿”变“弃儿”的命运。根据 央行 12月22日的一项调查,随着房地产市场数据连续4个月呈现逐步疲软趋势,该类 投资
已从中国家庭投资首选的地位下滑,被基金和财富管理类产品取而代之。只有14%的家庭表示,他们可能在未来数月内购房。
经历了“炙热”烘烤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愈发表现出种种“不健康”。在开发商和投机者的塑造下用来居住的房屋变为能带来可观收益的投资品;房地产行业成为人们肆无忌惮炒作的 领域
,普通民众也被裹挟在其中;供小于求的局面更让交易市场变成“你争我夺”的“战场”。
促进、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在去年12月召开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对此也再次强调。那么何谓房地产市场的“健康”?“ 房价 的平稳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房曾表示。不过房价平稳并不是评判健康的唯一标准,有专家对此就提出,平衡的供需关系、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还有协调的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标准共同组成了房地产行业健康的含义。
眼下,民众预期与房地产市场表现尚存一定差距,例如,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核心地段房价依然坚挺,房价降幅不明显。这种差距也可能引发一部分民众的不满,对调控的措施和效果有所质疑,这将对调控的继续深入带来一定阻碍,这需要引起国家的注意。
其实正因为我们吃了太多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康”之苦,因此,不应一味紧盯房价的高低,希望房价在短时间内能“一触到底”,这种对于房地产调控短期效应的过度期待,其实会打乱调控节奏,也容易让调控的成果呈现短期化。只有房地产市场彻底健康了,普通民众才不会再受“楼市噩梦”的打扰。
部分地区房价下降的幅度虽然令普通民众多少失望,但“降价”波及的城市呈现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的态势,便是可以令人欣慰的调控结果。
此外,房地产市场也在调控的引导下,表现出了向“健康”目标迈进的趋势。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地方政府的 土地 出让收入明显减少,这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在降低,同时,房地产开发区企业的投资额却在剧增。由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55483亿元,同比增长29.9%,住宅投资39857亿元,增长32.8%。有专家就表示,投资额是衡量房地产未来供应量最重要的指标,而在市场交易不景气的情况下,房企继续增大供应量,加大库存压力的行为令人费解。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重点的转移或许可以解释他们的行为,据记者了解,万科、 金地集团 ( 600383 , 股吧 )、 保利地产 ( 600048 , 股吧 )、远洋地产、 中国建筑 ( 601668 , 股吧
)等多家房企都开始参与保障房的开发,或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开发的比重,增加了对保障房建设的投入。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