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偏好“房地产投资”的居民为16.5%,较上季大幅下降7.1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投资不再是居民的投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投资“基金、理财产品”,未来3个月内有购房意愿的居民接近监测以来的最低点。
居民对房价上涨预期出现大幅回落,其中北京与上海两地居民预期房价下降的比重大增,分别达28.5%和26.8%,较上季各大幅提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未来3个月内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3.9%,比上季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接近监测以来的最低点,即2008年第三季度的13.2%,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房地产调控成效凸显。
希望房地产市场与中国实体经济脱钩的人,会盼望两件事,第一,软着陆;第二,推出房产税。恰恰是这两点,让许多希望房价下跌的急性子痛苦不已。他们希望房价急速下跌,这将毁灭中国房地产已有的调控成果。
房价下跌50%很可怕,笔者已经一再论述,那意味着实体经济崩溃与信用市场冻结。不要说房价同比下降30%,哪怕是下跌20%,包含通胀因素在内,意味着房价下跌25%以上。到那时,恐怕我们等来的不是房地产继续调控,而是政府再次放松房地产调控,房价迎来报复性反弹,到那时,拉加德放松房地产的调控就会成真。
原因很简单:放松调控,丧失信用;继续紧缩,失去经济。答案显而易见。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困难期。虽然在全球经济的审丑大赛中,排名不会靠后,却因为全球经济疲软、债务危机层出不穷、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而陷入内忧外患。
国内经济构成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缓慢下跌的过程中。出口对GDP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从2008年出口骤降以来,出口不振就是主旋律。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出口有所下滑。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出口增长22.0%,但10月当月的出口增速仅有15.9%,自8月份以来,已连续第2个月出现同比增幅下降的情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汇率争端、成本上升与全球就业,都约束了中国出口的增长,WTO时代的出口红利一去不复返。
投资与消费同样不容乐观。工业增加值10月同比增长13.2%,低于9月和市场预期。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远低于市场预期,仅增长了17.2%,如果刨去通胀与政府采购部分,恐怕消费更低,与3月份以来房地产与汽车消费的下降基本同步。唯一与市场预期接近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但勉力而行的房地产投资已经穷途末路。此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胀下行、收入平稳增长、投资市场进行向民资开放、提高效率的改革。
再看采购经理人指数。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虽然在临界点50%以上,连续32个月位于经济扩张区间,但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降至2009年3月以来最低点,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有所提升,其他指数都回落。
面对上述数据,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经济增速回落,银行坏帐风险增加,消费并未有质的飞跃,出口不可能占据主导,拉动GDP暂时只能靠投资。此时,如果房地产下挫50%,意味着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如建材、纺织、家电等都将大幅下降,按揭率不高不等于风险不高,因为银行的房地产抵押品很快就会成为银行的负资产,此时银行不得不启动新一轮的资本金补充计划,而此时,他们无法从信心低迷的股市与债市融资。不要以为地方债受到追捧,就以为社会不缺资金,那是货币定向宽松之下的产物,而不是常态。
笔者一直坚定地支持房地产调控,正因为如此,才支持推出房产税,才支持房价缓慢下行软着陆,前者是为了让地方财政与土地脱钩,后者是为了防止房地产调控政策反复。房价下跌50%很可怕,这并非只针对房地产市场而言,而是针对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而言。
房地产一步下挫是祸,价格同比稳中略降是福。
继12月初广州、深圳、北京相继明确表态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之后,上海的明确表态意味着国内房地产一线城市在2012年持续限购已成定局。与此同时,包括青岛、福州、长春、厦门、太原在内的二线城市也已明确表态将继续执行限购政策。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表示,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于22日晚间在微博上表示:“政府打压房价,似乎有效。其实也有可能房价是别的原因导致下降。换句话讲房价自然在下跌。现在需要的倒不是压房价,可能反而需要挺房价。挺房价的那一天迟早会来到,我们的政府太忙了。一会儿压,一会儿挺。你能看得准吗”?
小资料: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现为该所法人代表及担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ChinaEconomic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