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周汉民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地球上第70亿个新生命已经诞生,我们这个星球有70亿人了,其中一半已经居住在过分沉重的城市里,人类的文明跨越千秋万载,但城市的历史不久经过了两百年,在1800年,我们的地球只有2%的人居住在城市,1900年这个比例也不就是13%,而到2007年联合国宣告当时地球生命是65亿,其中一板居住在发展程度不等的省份,今天这一比例还在上涨,往后的20年,到2031年,全球城镇化人口占人口总量比重到90%,到2050年,那时候对中国很重要,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由此城市时代的发展,它的趋势不可逆。占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情形如何呢?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元年,中国城镇化比例相对补到10%,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1978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8%,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认为,中国城镇化人口已经接近50%,其实这一数字我认为还是保守。那么,未来的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马上将与世界保持同步,当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他也是首席经济学家,“斯理个理斯”说,一是信息的应用,二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影响,有一个重要的推理,同样这推理也是重要的得益体,也是中国的房地产业。中国的房地产业为国家的城镇发展作出了贡献,贡献是不可比拟的。
由此可见,中国的房地产业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它美誉为民生型的自住型产业,我认为同样是可以的,但我十分赞成朱中一同志刚才演讲中所言的,中国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转型,需要发展。我对转型和发展,也表达如下的个人观点。
我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必须创新驱动,才能转型发展。我们的创新驱动,应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营造宜居地区、宜居城市、宜居国家向直接转变,联合国人居署的总部设在肯尼亚内罗地。中国的建设部门和相关的行业结构,同样为中国的宜居城市开辟,纵观宜居城市各方面的特点,我有三个特点是明显的,(1)区位优势。这指的是自然地理的禀赋。(2)空气质量。(3)风景优美。我今天折其一,看看未来房地产业发展应当关注的大事,那就是空气质量。我们过去的100年,整个世界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度,海平面上升了0.12米,仅仅只有0.74度,仅仅只有0.12米,但是整个世界的极端气候现象却此起彼伏,中国的情形同样也是,所以今天的会议在云南举行,我认为选择得当,而且时机也得当。因为联合国气候大会此时此刻就在南非德班,被视为人类自救的最后机会,我们在此地与南非并不遥远,我看许多人都在上微博,开会微博也上得很热闹,屏幕一直在滚动,说明世界很小,南非德班说什么呢?说人类用尽一些努力,我们本世纪平均气候的上升,最早是2度,最多是6.4度,如果上升3度以上,我们现存的生物,多样性将会受到极大的破坏,如果上升4.5度,现在的生物多样性的40%将消亡。刚才朱中一同志演讲的最后部分,是刘会长稿件当中的,我以为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系列的数字想表明,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必须为创造中国宜居城市而努力,这里有一个鲜活的数字议论纷纷,那就是TM2.5,讲的是微小浮尘,污染物对人的影响。那么大的上海市,有2308万残疾人口常住上海市,TM2.5作为每天空气质量指标的同时,我作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我对这样的举措深表赞同。由此,房地产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首先就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应当宜居。
刚才朱中一同志谈到住宅房地产地产,要向商业地产、旅游房地产、养老房地产,商业、旅游、养老房地产的发展,与宜居这一重要的考量去有所分离。这是房地产创新转型发展应当为创造国家宜居地区、宜居城市和宜居国家努力。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