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万达王健林:明年房地产市场更困难 储备现金流“过冬”

他,拥有众多的社会头衔,却独爱慈善;他,不惜斥巨资筹谋中国足球的未来;他,一手打造了全亚洲最大的商业帝国。他,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希望创办大的慈善基金

  新京报:外界封给你的名头有很多,包括商业领袖、开发商,慈善家,足球俱乐部老板等等,您个人最钟意哪一个?

  王健林:慈善家。我始终觉得财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就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财富都花完、潇洒掉。很早之前我就说过我追求财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创办大的慈善基金,成不了全球最大,成为中国最大也行。我的预想也在顺利地推进,说明自己的愿望以及目标逐步在实现。而且我也是国内第一位企业家在中华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我个人对此也比较看重。

  新京报:2011年在外界看来你非常忙,无论是经济论坛,还是体坛,包括万达在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开业,都能看到您的身影。忙了这么多事,最满意的是哪一桩?

  王健林:最满意就是我在文化、旅游方面两个项目的投资。文化是五年前,旅游是三年前,正式介入这两个行业。当时我投资文化的时候,十之有九反对,包括公司内部人都认为不可行。可是现在你看,商业地产与文化产业起到了互相支撑的作用。

  我做这两个产业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赶哪个政策、赶哪个形势,我主要是为万达集团后二十年,储备竞争优势。

  房地产不是一个“坏”行业

  新京报:对于万达集团,人们的认知是从足球起步,熟知起来却是通过地产开发。万达是怎样进入房地产这个领域的?

  王健林:下海选择房地产行业,我认为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房地产毕竟原始积累较快。万达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如果当时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其他领域,可能没有这么快的积累速度。

  我1988年下海,1989年做的第一单生意——旧城改造,赚到了1000万人民币,在当时已经很可观,也因此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且这个项目的取得也是被迫去完成的,当时大连市政府门前的一大片棚户区,政府是真想改造,但是国有企业都避之不及,只有万达咬牙坚持下来,却也恰恰因此尝到了甜头:第一,旧城改造不需要复杂的审批程序,第二,政府财政还给予了大力支持。万达也因此创下中国第一家旧城改造的企业纪录。所以,我们在大连民营企业、小的房地产公司当中率先迅速地发展起来。

  新京报:你怎么评价房地产行业?

  王健林: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以是好的行业还是一个坏的行业来评价,房地产行业目前看来好像有些千夫所指,但我不认为这个行业就是个坏的行业;包括煤矿,现在大家都说黑矿主如何如何,那也不能说煤矿这个行业就是不好的,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事,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产产品,完全取决于此。

  所有业务都和盖房子有关

  新京报:不少人还是有点好奇,万达是怎样做成国内领先的电影院线的?

  王健林:其实我做百货与做电影院线,都是被逼上梁山。与上海广电及全球传媒大腕华纳的合作双双失利的时候,万达已经有十来家电影院在建着呢,你说国企不干了,外资不行了,逼着我们把大概有十二家电影院自己接过来,我当时就跟大家说,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摸索着做呗,结果一不小心做成了大产业。

  百货也是这样,合作渠道的不通畅给我们很大的刺激。我当时就跟大家分析了,如果不解决百货,就变成了万达商业地产发展的短板。我有资金,有发展的能力,有地,但是因为百货店不能进入,就直接决定了万达广场商业的命运。所以再一次被逼上梁山。

  新京报:其实早在前两年,人们发现万达集团开始有一些明显的变化,除了商业模式的升级,企业气质也开始有了转型。作为掌舵人,您将会把万达集团带向何方?

  王健林: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有误解,因为我们的多元化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的多元化有一个特点,叫相关多元化,我们所有涉及的产业都和地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无边无沿的扩张。建旅游度假区、建商业中心、建酒店、建电影院线、百货等等,起码前面盖房子这一块,都我们自己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