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楼市的关键词估计就是“调控”,在国家一系列调控之后,楼市拐点算是隐现,成交量的下跌,市场的萎缩,房价的下降 ,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不可避免的“冬天”。 全国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在10月终结。 一周以来,万科总裁郁亮的“过冬论”被视为行业信号,这个冬天的确寒意浓重,购房者在观望,楼市的焦点直指价格。
目前各方争论的焦点已不在于房价会不会跌,而在于房价究竟能够跌多少。预测这一波房价调整何时是个底儿,就跟前些年预测楼市有多少泡沫一样困难。房价问题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 “房地产与国民经济支柱”的问题。
房价下跌只是阵痛,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则是长痛
由于“房地产业支柱性”,房价的下跌将导致与房地产关联数十个产业的衰退,以至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问题。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增长,其他的发展都是空话。所以一直有说“房地产要挟整个中国经济”。但这种要挟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表明,中国如果长期把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国经济将永远都会处于危机与不稳定中,房价下滑会影响GDP或就业,房价上行直接关乎民生,或者上行膨胀后急跌又带来经济泡沫风险,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历史也证明,凡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都会招致经济泡沫或金融风险。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虽然短期“去房地产化”有些不切实际,但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却亟须改变。部分城市房价下跌只是阵痛,而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则是长痛。
房地产软着陆利大于弊 泡沫破灭才能稳健发展
那么房地产的未来之路究竟在哪里?冬天之后,阵痛之后,春天将以什么形式来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让房地产实现软着陆。房地产需要从最高位逐渐回归到理性价位。宏观经济应该甩开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不论是金融体系,地方政府,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都应该接受房价的大幅下调。
其实对于房企而言,此轮调控也是其健康发展的有利契机。一些房地产企业会遭遇破产重组,这是大势所趋。房地产公司过去是依靠杠杆、囤地、土地增值,而不是靠造好房子创造价值。依靠简单的规模效应、简单地消耗土地,这种成长是不真实的。而调控恰恰是对房地产行业的一种修正,调整的过程将是去杠杆化和去泡沫的过程。其眼下遭遇的风险,也恰是中国楼市迟早要经历的一堂课。只有重组之后,房地产行业行业才能变得健康,不需要依靠泡沫来维持盈利。 所以长远来看,泡沫破灭对房地产行业是有好处的。
房地产进入“下半场” 新春天里向往健康
万科郁亮也认为,曾经的中国楼市经过疯狂的上半场自然要调整。区别则在于,上半场是“给普通人盖好房子”,未来的下半场则是“盖有人住的好房子”。看似绕口的话语里,其实点明了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之路。
房地产应该作为经济增长之动力,但是是建立在民生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住房投机炒作基础上的。只有以民生为前提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带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房地产带给社会经济的只能是系统性风险及社会经济的毁灭。既然房地产的支柱性建立在民生的基础上,因此房地产市场价格就得回归理性,绝大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购买。这才是房地产支柱性真正的定义。造出有人住的房子,才是房企的社会使命。
中国房产业的入冬,是挤泡沫的过程中必然的阵痛,冬天过后希望房产业能够迎来新的春天,实现健康发展,让道德血液流淌在社会责任肌体之中。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