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对“重振中国房地产”不敢恭维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IMP)拉加德在近日紧急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就援欧问题展开磋商。之前,她出席了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军令并发表主旨演讲,对中国进行政“策略加指点”,其中,呼吁中国放松货币政策,重振房地产(见国际金融报2011年11月12就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对于房地产,中国目前的政策是进行调控,且已进行了两年。2010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为“起点”,以手段灵活、措施果断被人看好,又以始终保持政策的一贯性为主要特点,在日渐步入深水区的调控过程中,公众既看到了中央政府的持之以恒,又看到了政府在调控房价之时的“游刃有余”。尽管对此,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但缓解房价的压力,缓解住房供求的紧张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场正在持续进行的调控博弈之中,中央政府并未将“劲”使展,但开发商们似乎已经“顶不住了”,不仅以北京为代表的二手房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成交量下跌以及价格上的“决水”现象,更是在新建房市场同样出现了在四大一线城市房价连续第三个月处于环比“停涨”的状态。与此同时,10月份以来,国内物价总体水平明显回落,通胀同比大幅降至5.5%。因此,温总理近日在俄罗斯访问时特别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可以有任何动摇(见新华社2011年11月8日)。

  为何房地产调控“不能有丝毫动摇”?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房地产成了老大难题,尽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活的一面,但过高的房价对经济社会造成伤害也是众所周知的。此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不同场合两次表示,即使房地产价格下跌40%,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覆盖率仍高于国际通行水平,房地产贷款风险总体可控。真正用于房价的成本,只是土地成本和建筑成本。在土地成本之中,很多土地在2009年2010年的许多地王,都是泡沫。土地成本约占房价的30%,如果地价的泡沫大于50%时,转嫁到房价上高达15%。8%至10%的建筑成本。其余,10%至15%约等于开发商的利润。剔除建筑成本、土地成本、基本利润和合理税费,泡沫的严重程度高达50%至60%之间。

  翻阅近年来的媒体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房老虎”的消息。时下,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拼命扶持房地产,乃由于此行业事实上已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源头。因此,要调控房地产不太容易。尽管一些开发商为房地产叫冤叫屈,但迟迟不肯降价,期待着银行开闸,梦想实现“梅开二度”。比如,上海一些楼盘有降价30%,但任志强说,“房价跌得并不算多”。假若此时中止调控,那么,房地产很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反弹,“房老虎”会重新张牙舞爪。为着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采取了毫不动摇的决策是正确的。

  IMP总裁呼吁中国重振房地产可能是出于一种好意,但笔者认为只是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看问题。与中国的国情不那么吻合。人们知道,对于选择何种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构,中国与美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奉行是自由主义政策体系,其特征是放任自由,政府不加以干预,银行鼓励过度消费。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某些刺激作用。但长此下去或遇到世界性金融危机,就会引发难以抗拒的危险。而今,欧洲一些国家乃至美国却为此尝到了苦头。因此,对房地产并不能无休止地放闸。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就是防止经济泡沫化,确保公众利益。一切为着人民利益,是中国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可见,观念不同,宗旨不同,对房地产行业的认识也不同。

  当然,调控房地产决不等于放弃或抵制房地产。调控房地产的目的按温总理要求是既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同时,又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各地官员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时下,突出推进保障房建设。来自国家住建部10日公布,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了全年计划任务。这样为进一步调控房地产迈出了关键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