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是政府、房地产主导的信贷过度扩张后,中央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在当前体制下的金融反映。
不论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还是民间借贷,当前的金融风险都集中表现为资金链紧张。在原有增长速度和结构上实现的金融扩张和配置,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释放和调整。社会上充斥着流动性,但实体经济面对的资金却相当紧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出现紧张状况,简单的货币宽松并不能有效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不是简单解决流动性,而是需要保持必要的资金紧张程度,甚至允许部分资金链的断裂,实现与经济增速和结构调整相吻合的金融调整,增强金融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民间借贷之间高度相关,对经济增长和政府应对策略高度敏感,金融系统整体上是脆弱的。仅从保护某类金融机构或市场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需要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切断单个领域与系统的紧密联系基础上,逐个化解。
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
资金链(流动性)是金融风险处置的关键,但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我国金融风险的核心。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下降幅度在20%-30%以内,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影响基本是线性的,但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将产生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房屋交易量和新开工量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及结构调整压力,为我国化解房地产风险提供了基本保证。
为此,房地产市场调控可以考虑以下措施:一是以高额交易所得税取代目前的限购政策;二是保障房的建设应结合地方实情,充分考虑配套资金的需求,适当降低明年保障房建设要求,重视后期管理,可考虑租售并举但封闭运行的原则,挖掘现有存量房的潜力,激活房屋租赁市场;三是一旦市场出现快速调整,应考虑取消限购政策,加大对保障房的资金支持力度,允许地方政府收购部分烂尾楼作为保障房建设来源。
疏堵并重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为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刚性带来一定的灵活性,是有益的补充,但其中又存在大量违法、不规范的因素。目前的民间借贷,既有大量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又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中小企业,维持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流动性需求。民间借贷关系到社会稳定、银行体系安全和房地产市场等问题。因此,处理民间借贷的核心,一是需要继续发挥民间借贷的合理功能,重新发挥正规金融系统提供必要、合理流动性的功能,防止流动性冲击。二是隔离民间借贷与银行系统,保持政府中立的裁判地位。三是从改善企业的融资和经营环境入手,疏堵并重。四是为债务人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借助必要的资产处置,打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僵局。
为此,应尽快采取以下政策:一是借助司法系统,严厉打击民间借贷中的诈骗、传销等行为,尽可能降低出现庞氏骗局的可能性。二是加大对银行贷款使用用途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银行、政府职工的管理。三是尽快修改贷款通则或者出台放贷人条例,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除此之外,我国金融体系还面临哪些风险呢?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合理的土地收入支撑基础设施等公益项目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关键是要纳入整体预算,克服道德风险,同时保持经济可持续性。目前,地方融资平台整体风险可控,但部分地区债务率过高,过度依赖不合理估计的土地收入,今明两年部分项目存在还本付息困难。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个别地区的问题在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恐慌,引发羊群效应。
因此,需要对社会公布整体的地方融资平台处置方案,避免市场的恐慌,允许部分城投债债务重组,避免道德风险。此外,在审计署和银监会现有的数据基础上,根据现金流状况,区分具体情况加以对待和解决。
应对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世界处于深刻结构调整的前期,世界经济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是我国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需要提前应对。一旦等到世界出现巨大调整,我国将也不得不运用一定的货币、财政政策来保持经济的运转,经历痛苦的短时间结构调整。
为此,我国除了调整宏观调控和监管工具,增强调控和金融的灵活性,及时化解现有的金融风险外,还需要加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世界都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足,并具有广阔的内部需求市场,这些是我国相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优势。我国应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加速垄断行业改革,在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环境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收入不均状况,为进一步启动城市化进程和内需市场,创造必要的体制机制条件。
我国具备在调整中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条件
我国具有充足的最终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储备。我国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1.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万多亿元的央行票据,上万亿的国有资产以及10%以上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等,中央财政赤字和整体债务负担也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经济目前还处于高位增长,当劳动力存在结构性失业、社会融资量稳定的情况下,在非极端冲击(不产生流动性枯竭)下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金融稳定将成为明年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只要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应对措施得当,单个领域的风险都还处于可控范围。但是一旦这些单独领域的金融风险相互传递引发共振,则我国将缺乏应对金融风险的基本时间。
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是三个因素:(1)房地产市场出现硬着陆,导致经济增长和土地收入大幅下降以及银行不良贷款大幅攀升;(2)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欧洲金融系统流动性枯竭,引发世界金融危机,继而导致经济的二次衰退,或者欧美经济快速恢复,大量资金从中国流出;(3)单独领域的风险应对失当和政策不协调,导致流动性危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只要我国经济和流动性保持基本平稳,我国就有时间来化解各个领域的风险。目前来看,(1)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主要是政府宏观调控压力的反映,在出现市场自我恶化之前,政府拥有调节市场调整时间和幅度的灵活性;(2)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恶化但尚未二次衰退,减缓我国资金外逃的压力。即使欧洲出现大面积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并不紧密,在影响实体经济之前,我国受到的直接冲击仍有限,仍存在化解现有风险的时间。而且上一轮金融动荡导致国际贸易的大幅下跌,与贸易融资瞬间停滞有关,这次世界有经验应对这种断裂性冲击。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