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房地产调控:制度建设最重要

马光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系博士,致力于中国公共政策和转型研究。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报刊的专栏作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青年领袖”。

  2009年,我对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包括中国经济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对于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究竟是危险还是机会,我当时觉得对中国来讲,机会更大一点。只要应对有方,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差不多三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政府用了很重的药方,想了很多的办法来应对,三年以后我们得到了什么?

  2008年最重要的就是三大问题:通胀,出口减少导致中小企业的困难,高

房价。三年以后,我们来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问题

  现在通胀的数字还没有2008年高,但是就感受本身来讲,就通胀本身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来讲,我想比2008年要严重,这是大家切身感受到的情况,包括治理的难度,包括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比2008年要严重。第二是中小企业的困难,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严重,这个严重不是说倒闭的数量比2008年多,或者说财务状况比2008年差,整体的中小企业对未来的感觉,到了历史的低点,没有希望,只有绝望。第三个问题是高房价。三年以后,房价翻倍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有些一线城市的房价翻了三倍。政府的应对措施下去以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有些人说保增长完成了,这样的增长从质量来讲,从可持续性来讲,从对中国经济本身的真实贡献来讲,究竟是怎么样的,现在还不好说。铁路的摊子铺得很大,但是现在没钱了,90%停建了,那都算到G D P的增长里了,是“保8”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4万亿的刺激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是存在的,但是现在更加严峻,就是地方债务的问题。三年以后,中国的问题比以前多了,解决的难度更大了。

  2009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政府就已经在喊,说中国已经率先复苏了。这么大的危机,得了这么重的病,你把他推进了手术室,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手术,然后从手术室里放出来就去参加百米赛跑,这是非常不正常的。2009年中国药劲还没有过去,那是一种非正常的复苏,是不健康的复苏,药劲过去了以后,真实的情况回来了。从整个金融危机的周期去看,没有任何一个大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只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度过。当我们在谈金融危机怎么复苏时,大家谈得很多,但是从历史来看,只有一种反弹,就是U形反弹,只是在底部的时间不同。谁会最先走出来?2008年的时候,我是很乐观的,中国有可能不是第一个走出来,但是最起码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是现在来看,很难说你不会是最后一个出来,很难说你经历了这个危机之后,你是得益者。现在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很高,仍然在9%以上,但是在增长背后掩盖的问题,它的解决难度超过任何一个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就经济本身而言,中国可能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任何一个问题解决的难度都很大。这个难度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跟这三年的应对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我反对有些人说当时不要做任何应对,更重要的应该是怎么做,要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的经济生活碰到了什么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问题,有很多的领域没有改革,有收入分配改革的问题、资源价格的改革、反垄断的问题等,都没有去做。2008年11月,4万亿政策刚刚出台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我反对它,并不是这个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政府对4万亿的表述非常清楚,里面处处都讲的是民生。但是这个钱出来以后,没有进入民生方面,没有进入中小企业。中国这样的体制,每一次大的政策刺激,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的跑冒滴漏,这个跑冒滴漏到什么程度?我们做过一个研究,政府政策有效性跑偏的概率在90%以上。在4万亿的政策出台的第二天,我就到国家发改委去看,市场反应非常快,已经有很多人跑到北京要项目了。

  投资过剩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三年以后全部出现了,而且比以前更加严重。问题出现以后,到今天为止,没有解决,而且解决难度非常大,消化非常难。现在不仅是铁路出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

  新“四化”根源是房地产

  现在大家对土地财政非常有意见,但是我觉得土地财政本身无所谓好或者坏的问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研究一个国家怎么发财,研究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性质是什么。回到企业也是如此,中国现在创造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创造财富的路径有哪些?我前段时间从企业的角度梳理了一下,当然也可以回到政府的层面去讲。现在中国的企业赚钱,从它的基本逻辑来看,有几个很明显的逻辑,第一个就是靠垄断来赚钱,第二是靠金融来赚钱,以钱来生钱,第三种是靠房地产赚钱。除了这三个以外,中国企业有没有别的利润贡献?如果大家去看一下那些搞实业的,你就会发现利润空间非常低。如果说一个国家的企业的赚钱主要靠垄断、房地产,以钱生钱的话,这是不可能持续的。从财富的基本逻辑来看的话,现在是这么一个逻辑。

  那么这个逻辑会导致什么样的现象?我总结会实现一个新的“四化”,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四化”,这个“四化”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影响是非常令人担心的。第一个是资源垄断化,第二个是主业空心化,第三个是投资虚拟化,第四个是经济沙漠化。以前中国经济的蓄水能力很强,有大量中小企业,有大量实业来吸纳货币,现在不存在了,钞票就浮在水面上。一个国家的经济需要参天大树,需要大企业,但是判断一个经济生态健康不健康,还要看小企业。很难想象一个森林就几棵大树,下面没有植被。中小企业就是国家经济的一种植被,如果现在没有这些植被了,它就会变成沙漠。经济沙漠化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感觉到通胀压力很大,感觉到钱无处不在,因为没有东西去吸纳货币。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讲,货币跑在实体经济前面,这是一个常态,也就是说总是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关键是货币超发以后,货币到什么地方去。中国为什么放一点点水就会出现洪涝灾害?是经济结构本身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四化”的根源就是房地产对整个经济的生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货币超发的结果就造成我说的四大问题,前面的三大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同时地方政府的负债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

  严重到什么程度?今年,国家审计署第一次公布了官方的数据,官方的数据是10.7万亿。这10.7万亿从数字本身看并不大,我认为10.7万亿肯定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没法再往下压。即使以10.7万亿来算,也是地方收入的三倍,也就是说需要三年去还,何况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能力去还。过了这三年以后,债务的数字非常庞大了,已经变成了从地下到地上的问题,这个问题靠土地财政能不能解决?靠分税制能不能解决?说到土地财政的时候,大家总会提分税制,认为如果中央少拿一点,地方就可以不依靠土地财政,就可以不借这么多钱。从现在的债务状况来看,中央一分钱都不收,地方的窟窿也很大,这不是分税制可以解决的。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能借10元钱,它绝不借1元钱。

  经济结构出了问题以后,就只能依靠房地产。房地产一旦出问题以后,你依靠什么?所以整个是一个局,这个局纠结的关键有体制问题,分税制即使改变,假定五五开,这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这个套越结越紧,很难打开。

  分税制有没有错?东西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西部当然很高兴,中央统筹了,把富裕的钱转移到穷的地方。但是我想分税制不管好坏,它不是解决土地财政的最主要的着力点。现在地方形成了一个效应,不管有多少钱,它也不够,它也会去借钱。很多人说怎么样为地方创造新的税收收入,有的加税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比如说环保税、资源税,但是我很少提加税的问题,因为一旦加税的话就加不够,这些税肯定会偏离自己的主题。

  房价明年上半年趋势向下

  有人说,为什么不给地方政府增加一些税收收入,解决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对房地产的依赖呢?我想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给它多少钱,它都不够,因为它想办的事太多了。但是它总会有钱,这个钱就是从银行来的,它就是以土地做抵押。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从1998年市场化改革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房地产这个产业每年都在调控,越调越高。房地产调控到今天,只有一个办法起到作用了,就是限购。

  限购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有些人老是说中国的房子是不够的,我想这是对的,因为很多人有很多套房子,还是觉得不够。要用中国的钱去买中国的房子,肯定是房子不够,所以要限购。限购的好处是把有钱人跟房子切割开,剩下的就是钱不多的人、没钱人跟房子直接建立关系。这两个怎么牵手呢?我想只有两个途径,第一个是把没钱人变成有钱人,这个比较难。第二个是房价往下降。我们现在看到房价下降的趋势是因为限购在坚持。限购为什么能坚持,别的政策为什么不能坚持呢?政府当时出这个政策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的杀伤力这么大。它的杀伤力不是指它对房价的调控作用,而是一旦取消之后,房价肯定会大幅反弹,所以不敢取消。

  13年来调整房地产为什么调整不成?因为所有的利益链条上的人,包括政府、开发商、银行,利益错综复杂,没有人愿意调。我们一直在讲房价调控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制度性的举措。当然没有,如果出制度性的举措,比如说出房产税、暴利税,或者把土地交易放开,现在全国只有一个“地主”,就是政府,只有它能卖地,别人不能卖地,这是5000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为什么总是维持这样的情况不去改变?房地产的制度建设里缺很多的东西,事实上房地产调控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度建设,比如说把土地交易的垄断打开,土地市场一旦低迷的时候,政府就不能卖地了,因为卖不出好的价钱,它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它要选一个好时机去卖地,把地价抬到最高,这是它的主要目的。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土地交易像上海股票交易所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一样,每天定时开盘,你必须把今年的土地全部拿出来,你就放在那儿,能卖出去一块是一块,让整个市场来竞价交易,每天9时半到下午3时准时开盘,让大家去买,我想就能改变这个状况,就是土地供应的人为的调控就会改变。

  为什么没有制度建设?因为一旦有制度建设,就会和限购一样,很难拿掉。我们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比如说开始征房产税,土地交易制度完善,房地产信息完善。中国的信息差到什么程度?现在全国有多少房子都搞不清楚,是不愿意说清楚,还是根本说不清楚?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水平很高,连农民家里有多少头母猪都能够统计清楚,但是有多少房子就是统计不清楚。房子数量一旦统计清楚的话就非常简单,有多少缺口,由老百姓自己判断。美国有很多的机构专门研究房地产的数据,在中国,整个信息是垄断的。我们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调控上,这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建立在制度建设上,就可以有所期待。调控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价格的回落,但是调控没有完。如果说房地产政策,我们只是听到调控两个字,房价就会有涨有落,因为利益格局没有理清,制度建设没有跟上。

  我们现在老是担心70年的问题,我跟很多人讲,你根本不用担心70年,房子本身就到不了70年,你担心什么呢?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在美国做房地产的人聊天,他就谈到美国的房地产价格非常低,15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非常好的房子。美国的房价从2001—2006年的涨幅为30%,这在美国的资产价格来讲是属于暴涨,所以现在出现了暴跌,佛罗里达州跌了70%,底特律因为汽车产业衰退以后,工人下岗,房价暴跌50%。有人说中国房价暴跌不太可能,我说你别说得太早,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不知道房价未来会怎么走,但是到明年上半年可以很清晰,就是向下的趋势,而且趋势会非常明显。有人说这可能是近10年以来少见的抄底的机会。这个可能不能说没有,但是我现在还没有想出理由。除非出现替代限购的政策,限购才可以放松,限购一旦放松,制度建设如果跟上就可以看,很多国家的房价很稳定,为什么很稳定?政府没有调控,但是有制度建设,持有成本非常高。在美国房地产收益里,最好的收益就是租房,租房的收益最高的能到10%左右,就是一年收益10%,这已经是最高的,它是持续的像年金一样的东西。在美国没有炒房客,没听说过买房子是为了投资的。

  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基本结论就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前所未有的复杂,解决难度非常大。我以前对中国的经济是非常乐观的,我现在对中国经济非常悲观。房地产的问题解决需要很多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的诚意,没有拿出制度性的举措,最大的诚意是什么?就是把房子查清楚。所有的问题纠结在一起,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如果10年以后我们不谈论房价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幸事。从中国经济周期判断,应对得当的话,不排除还有30年的高速增长期,如果应对不当的话,进入低迷期也是有很大可能的。□马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