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银行中究竟有多少钱进入了房地产行业

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量的多少与房地产市场的起伏息息相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知晓究竟有多少钱进入了房地产业自然就变得很重要。可以从多个渠道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中推算和把握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放贷量。目前主流官方渠道有四,其一即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或年鉴,其二即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房地产信息网",其三是中国银监会网站,其四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但事实是,不同渠道的数据之间常常"打架"甚至是"严重冲突",同一渠道也存在诸如"失真"、"失全"、"自相矛盾"等问题。所以,从这些渠道走一遭后往往会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收获",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房地产企业资金中究竟有多少来自银行贷款

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贷款的数量是了解银行房贷量的一个重要口径。上述四个主流官方渠道中,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信息中心的"中国房地产信息网"都采用此口径。两渠道均将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分为四大项即"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但"中国统计年鉴"进一步的细分不够,特别是在"其他资金来源"中没有细分出"个人按揭贷款"。

由此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我们无法获得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的完整数据。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信息网虽然从"其他资金来源"中细分出了"个人按揭贷款",而且不仅有年度数据而且有月度数据,但信息披露的期间较短,国内贷款最早的数据是2004年,个人按揭贷款的最早数据则是2006年,但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给出1998年甚至更早的房贷数据。由此而言,如果要查年度数据,宜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如果要查月度数据,则宜借助中国房地产信息网;如果要求数据完整,但期间不需要太长,那么就非中国房地产信息网莫属了。

依据中国房地产信息网关于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的银行贷款数据,我们得到2006年以来,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的月度占比。从中看出,自2006年以来,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月度占比均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年度占比高于26%,且高于30%的年份居多。

那么,这个结果是否反映了银行房贷的真实情况呢?不少权威性调查和研究认为,这个结果只反映了通过直接渠道进入房地产业的情况(即所谓直接房贷),没有反映通过间接渠道进入房地产业的状况(即所谓间接房贷)。

如2006年网上广为流传的中国银监会统计部的一个报告--"中国房地产资金来源状况分析报告",就认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除了通过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渠道直接进入房地产业外,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来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间接来自银行贷款,如自筹资金中来自银行贷款资金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比在8%以上(银监会统计部:中国房地产资金来源状况分析报告)。依据该报告的判断得出的结果在55%以上。

另有一些研究结果是,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中的70%来自银行贷款,"其他资金来源"项下的"定金和预收款"中也有30%的购房预付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源自张中华等主编《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5月版)。如此看来,实际流入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远不止中国房地产信息网披露的数据。张中华等2009年主编并出版过一本书--《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书中提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计算公式,即:

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房贷占比=国内贷款+50%×销售额

从其计算得出的结果看,该公式中的销售额应指商品房销售额。笔者曾在倪鹏飞主编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0~2011)》中将其公式中的销售额以住宅销售额计,计算2007年3月至2010年8月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的银行房贷及其数据,并将此房贷称为调整贷款,得出的占比结果在40%~60%之间,也大多大大高出于前述依据中国房地产信息网计算出的统计贷款占比数据。近日,又进一步计算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的数据并发现,调整贷款占比虽持续下降,但仍然高于图1对应的统计贷款占比。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考虑通过简介渠道进入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的情况,房地产企业中银行贷款的真实比重肯定高于上述统计贷款占比,高出的程度可能因拥有的信息多少和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呈现一定差异,大致在10%左右。

银行各项贷款中究竟有多少是房地产贷款

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获得银行各项贷款以及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数据信息。对银行各项贷款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银监会年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都有披露。其中,中国统计年鉴借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但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有一定差距,两者的差在最高年份超过3万亿元,但差比稳定在6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最权威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和政策调控机构之间的统计数据在打架,其中究竟哪家披露的更为真实,也是一个大问题。记得,2009年中国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疯狂猛增的那一年,各界使用口径最多的是,该年人民币贷款投放新增超过了10万亿元,从这一点看,大家好像更认可中国银监会的数字。

遗憾的是中国银监会不披露各项贷款的月度数据,本期报告在考察分析月度问题时,从公开渠道只能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至于其是否跟中国银监会的数据之间也存在打架问题,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