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房价或现拐点 盘点楼市寒冬中的地产大佬们

楼市的“风风雨雨”中,总缺不了“大嘴”任志强的声音。最近,任志强在上海发布了他的新书,当然更缺不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产言论了。对于“开发商不行了”的观点,任志强反驳,现在只是“个别开发商不行”,“按投资和到位资金比例看,2008年是1∶3.8,现在是1∶4.2”。他表示,开发商并不差钱,“手里还有17000亿元现金”。

对于“拐点”说,任志强称,房地产市场本来就不存在“拐点”,目前的情况只是相关部门用不得已的方式建了一个“冰库”,而且现在政府已开始考虑“冰库”的合理性。支撑任志强观点的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10月底的一段表述,“限购是行政办法,是房价高速上涨背景下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当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成后,限购政策就将退出。”

对于一些企业的降价行为,任志强又分析,这不是普遍现象,楼市不会出现大幅降价或崩盘,“即使在目前的严厉政策下,今年的总销售额和总销售面积依然高于前几年。且政策一旦放松,房价可能会涨得更厉害”。

不过,今年5月,某研究院综合研究部一份报告曾表示,“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问题已逐渐接近预警区间,资金链趋向脆弱状态,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当时该报告还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二季度的资金链就可能进入预警区间”。

当然,这些都已经无碍任志强的出书计划。据称,任志强下一本书的内容也有了着落:一本以家庭和生活为主题的自传。

与任志强在微博中互动频繁的SOHO中国[简介 最新动态]董事长潘石屹前两天又因“潘币”出了一次名。

“花三潘,赚三番。”说这话的不是“潘币”的原创人潘石屹,而是湖北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尽管购房者直呼看不懂这家开发商做的广告,但经过网络的传播,实际上还是向外界宣传了“潘币”。

“潘币”的发明有巧合性。上个月,潘石屹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后曾发布了一条微博调侃到,“苹果应大量生产1000元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网友很快对这条微博进行反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随后,有网友自发以“潘”为房价计量单位创造出一种“潘币”——“一潘”相当于每平方米1000元。

有意思的是,潘石屹又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潘币”的图片——看起来酷似100元,正面印着自己的头像,背面则是巴哈伊教的一段教义。在这条微博中,潘石屹还调侃,希望中国央行不介意“潘币”。但在媒体报道“潘币”触犯了中国法律之后,潘石屹就宣布“潘币一说就此打住”。

不过,不管是潘石屹本人还是网友,都认为,调侃“潘币”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房价太高的严重不满。潘石屹先前表示,“一、二线城市住宅价格太高的现实是目前房地产的一大风险。同时,今年的限购政策和未来3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他判定,“住宅市场现已跌到最低谷。”

对于未来的房价,潘石屹表示,住宅价格一定会下跌,“只是这种下跌趋势在租金回报率达到4%-5%就会止住”。他还拿“潘币”调侃确认,“当然,房价降到‘一潘’是不可能的。”

无论走在哪儿,万通[简介 最新动态]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总会文绉绉地说上一段话,介绍地产市场的最新情况,讲述自己的房地产故事。

最近,在出席一次公开论坛时,冯仑用“旅游”来形容这十几年中国的房地产生意。他解释,中国房地产市场1999年开始美国逻辑(全部依靠市场),一直到2006年的新加坡逻辑(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再到2010年之后的德国逻辑(超过一半的人租房,剩下不到50%的人只能买一次房)。

冯仑说,他的心态与微博上的一句话很贴切——“一直都说走,从来都是留,很多人都说这个行业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但最后从来都是留。我们热爱房地产,房地产市场也很爱我们,让我们有很多收获、有所成长,大家也始终认为房地产领域有说不完的话题。”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冯仑认为,住宅领域里还是“充满期待”,未来也将继续发展房地产业。

实际上,冯仑的目光还瞄准了中国台湾市场和海外市场。目前,冯仑成为了第一家在台湾盖房子的大陆开发商,其名为“台北2011”的项目也预计于年内在台北、北京和上海三地同时开盘销售。

另有消息称,纽约的商业地产项目才是冯仑目前最钟爱的项目。据称,按参与世贸大厦[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重建的计划,万通于去年签订了合约,租下了1号楼的64至69层,定名为“中国中心”。冯仑对媒体表示,目前其正在与一家公司洽谈合资,有望参与世贸大厦的管理,成为在纽约收费的中国大陆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