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温州数十位昔日富商老板资金链断裂后“跑路”引发关注。媒体称,当地多位商界人士认为,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偏离了发家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助高利贷,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温州炒房团”这几年很著名,以实体经济创业起家的老板们纷纷转行房地产。没想到温州炒房居然炒到了以高利贷集资的地步;是何等诱惑让其可以达到对炒房风险毫无戒备之心的境界?
“天下没有不破的房地产泡沫”,这是经济学界很多学者秉持的观点,据说也已被很多事实所证实。然而,又有很多人相信,唯有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最坚固:如果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泡是塑料做的,日本的是羊皮做的,那么,中国的泡泡很可能是用全球最坚固的皮质做的,任你吹得再大,其依然具有绝对的坚韧性。之所以坚固,当然不是说中国房地产泡泡不受经济规律制约,而是说制约房价的因素很多并非经济因素——有论者如是说。而所谓“非经济因素”,当然是指“看得见的手”了;中国楼市素有“政策市”之称,那么,中国房地产泡泡的坚固,自然是“政策市”因素使然。因此,马光远先生又说,房价坚挺的原因是各种利益导致的政策乏力所致。也就是说,调控如果有决心,坚持不动摇,支撑“泡泡”的非经济因素将不复存在,至少是支撑力会减弱。
“越调越涨”的不正常现象,一次次降价预期被继续猛涨的情形所击碎,控制房价、房地产回归理性似乎成了一次次“狼来了”的童欺。这也难怪温州那些精明的老板们固执地迷信中国房价只涨不跌,乃至大笔借进高利贷,逆调控之势继续炒房。“温州炒房团”的兴起与炒房的疯狂,以及今天有人跳楼、有人变成“温跑跑”、“温不归”,不能不说是房地产经济畸形发展的牺牲品;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主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工厂有1000多名员工,然而一年辛苦下来利润不足百万元,而老婆在上海投资了10套房产,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元。10套房8年获3000万元,这是怎样的一种泡沫?整个温州炒房资金、全国的楼市投机又会炒出多少泡沫?经济发展也好,地方财政也罢,就靠这样的“支柱”——“泡沫支柱”,支撑下去不可能不破;而“温跑跑”、“温不归”现象,是不是中国楼市泡沫破裂的序幕?
【延伸阅读】:
民间高利率借贷 引发老板“跑路”风波
今年9月20日,浙江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眼镜大王”)的离境出走引起了社会对“跑路老板”的关注,但他也并非个例,因为就在胡福林出走第二天,温州又有9名知名企业主不约而同的“跑路”。更让人惊讶的是一周之后,温州某知名企业老板沈某被曝跳楼身亡,至此,面对断裂的资金链,沈某的自杀似乎成了一件标志性事件——从“跑路”升级到了“跳楼”。
老板们的“跑路”,带来的并不只是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多的是被甩弃的企业和企业底层员工的利益如何保障。据有关报道,截至8月底,温州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涉案金额50多亿元。温州市民间借贷因担保、纠纷引发的违法案件共71件。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跑路事件”是民间借贷日益疯狂的一个缩影,一些企业身陷高利贷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借款人人间蒸发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不约而同的民间借贷 导致企业主难逃宿命
从公开的资料中不难发现,“跑路老板”们几乎都“不约而同”的参与了民间借贷,且出逃前所欠的资金额度至少在千万以上。也正是这种民间借贷资金链的突然断裂,让原本叱咤商场、风光无限的老板们最终落得“跑路”下场。
其实在温州这个被称之为“借贷之城”的城市,债台高筑的高利贷是资金链断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有的企业明明知道还不上钱,只是为了能借到钱让企业多拖几天。而这种方式,更增加了民间借贷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在所有“跑路老板”中,与胡福林情况相似的占大多数:银行收回贷款或不予贷款,使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借贷,也正是如此,民间借贷这条资金链的突然断裂,便成了绑住企业主滚向失败的致命锁链。
而有数据显示,在温州做实业的中小企业毛利润一般在3%至5%,但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则高达180%。
440亿元民间资本 游走于民间借贷
据《南方周末》之前的报道,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而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其结论是,“民间借贷已成为楼市后的首选投资替代品”。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