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房地产业进入深度博弈期

 房地产业在我国具有“金九银十”的运行周期,而随着“金九”的淡然退场,面临的“银十”或仍将因政策面、资金面及居民房产消费的理性趋势显现而平淡。从目前房地产业的总体运行与政策取向来看,研究认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博弈已进入到关键周期。

  从市场现象来看,近期全国地产市场的销售较为平淡。而市场信号来看,研究发现,目前的地产业实际博弈的力度可谓较为关键与空前。从一向对中国地产业情有独钟的外资动态来看,其看淡因素与实际行动或已出现。最新市场动态显示: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已同意将所持有的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95%的股权出售给香港富豪郑裕彤旗下的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价格为14.6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黑石集团首次从中国地区房地产投资中撤出。研究发现,其所持物业在盈利水平未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撤资,黑石集团此举难以理解,有可能是看空中国商业房地产未来走势。从中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来看,其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数据显示,124家A股房地产企业存货累计量在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呈现连续上升趋势。从2009年三季度的6683.9亿元上升至2011年二季度的12333.7亿元。其中,万科A  (000002 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保利地产  (600048 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金地集团  (600383 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和招商地产  (000024 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分别以1713.66亿元、1392.57亿元、605.90亿元和444.70亿元的存货规模位居前四位,该四家之和占二季度A股房企存货总规模的34%。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上半年,上市房企整体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2%,负责总额突破1.09万亿元,同比上涨41%。其中,最具杀伤力的流动负债已经占到负责总额的70.6%,同比上涨54%。我们如果考虑中国目前近2万家左右的地产公司来看,实际上行业内的存货或负债提升将是主要特征。一方面是巨量存货的出现,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目前地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关键的变盘周期。

  从政策动向来看,我们研究了现除有保障房及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外,实际上中国房地产业的税收变化也在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进展之中。最近重庆市地税局表示,该市将从10月1日起对城区内符合要求存量独栋商品住宅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重庆因此成为国内首个对存量住房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城市。研究发现,重庆市本次将当地的房产税正式定名为“个人住房房产税”,这意味着如果以公司或者法人主体的途径购买当地的商品房,可以暂时规避此税种。不过重庆市在其房产政策中,列有以“适时开征其他房产税”条款,为其下一步征收其他类别的房产税留下了操作空间。可以说税收政策的推进,将直接影响国内存量房及相关物业资产的盈利水平,也将对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存量房形成冲击。因此从税收政策演变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博弈周期进入到实质性的冲击影响阶段。

  从市场销售来看,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地产销售在多个区域遇冷。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1日至9月20日期间,全市持续成交的新建公寓项目共208个,如追踪其逐月价格变化,则发现均价环比下降的盘数由7月时的100个,扩大至9月期间(截至9月20日,下同)的114个、占比55%;而这些增加的降价盘,环比降幅多集中在10%以上。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累积作用下,8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有4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停止上涨步伐,与7月份相比,价格止涨城市明显增多。跟踪研究发现:今年2月以来,全国70个城市房价指数涨幅持续回落,按此速度,三季度将出现环比负增长。与此同时,2011年9月1日,浙江台州的限购政策落地,也一举拉开了二、三线城市“限购”的序幕。业内专家指出,多种政策效应叠加,已经对二、三线楼市的后市预期产生不小影响,多个城市“金九”开局不利,“银十”恐也将平淡概率为,可以说全国房价下降的拐点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随着调控的持续深入,更多城市将迎来价格调整,拐点或将在半年内进一步确立。因此市场销售情况的不容乐观加之负债上升、存货增加、税收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重合,有理由相信,房地产业的博弈进入关键周期的特征为大。

  总体来看,尽管目前仍有大型地产公司用大量资金买地,但从其本身的存货与负债因素来看,其能够实现价格的盈亏平衡已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实力机构开始抛售在华物业、地产业的存货及负债上升、现金流紧张及市场销售不畅、税收政策的变化等多重因素来看,笔者认为在通胀可能中期高企、货币政策难以有效松动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面临去库存的巨大压力,而价格压力与税收影响等均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而随着中国居民对地产消费的理性回归,我们认为前些年热闹而暴利的地产业将进入到最为严峻的博弈周期。

  [作者声明:在本人所知情的范围 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本文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