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炒房族闭眼买房成为历史 房地产黄金时代终结?(2)

房价跌不跌要看银行

  不过,黄金时代终结,不等于房价立刻就会下跌。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一些海外投资移民有相当一部分是“炒房族”,由于触角敏锐、眼光独到,这些人大多在前些年中国楼市价格暴涨中获利丰厚。近两年来,这些人将自己投资重心转移到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境外房地产市场及国内的三四线城市。

  他们认为,随着政府调控政策的落实及保障房力度的加大,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的空间有限,但三四线城市却还会保持相当大的升值空间。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过程中,带来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在一二线城市已趋于饱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购置了两套及两套以上的住房。武汉电力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武汉中心城区零电费的房产多达5万套,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市民为家庭未来住房需求进行了相当的储备。“其实,中国楼市泡沫的最大推手不是政府,也不是开发商,更不是炒房族,而是银行。”一些近年开始在海外炒房的投资移民说,“现今银行房贷模式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极为少见,这种房贷模式想要国内楼价不涨很难。”

  以一户开发成本为80万元的房产为例,开发商售价100万元,炒房客首付20%即20万元后,即可贷款80万元购得房产。如果炒房客再以200万卖出,新的购房者只需出40万元,就可通过银行房贷购得房产,因为银行房贷不是以房产成本发放的贷款,而是以售价总额的80%发放的房贷。如此炒下去,表面上金融风险在银行,实际上却落在了房客身上。

  他们认为,目前,一些银行在落实调控新政的过程中加大了首付比例,但其基数依然以房屋售价为主,这是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大原因。不过随着银行房贷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楼价只涨不跌的时代无疑将成为历史。

  买还是不买仍在纠结

  黄金时代已然过去,需要房子的人仍然在纠结,买,还是不买。而专家们的“口水战”则是,房价在下半年“拐”或是不“拐”,不少购房者最后后悔的是,在“拐”与不“拐”的争议中,错失了买的机会。“房价的每次上涨、下跌都影响着我每根脆弱的神经。”上海一家零售企业的部门经理李小姐仍然在纠结,房价高的时候不敢买,怕会跌下来;房价低的时候又觉得还会再跌。

  今年上半年的楼市恰如一杯“温吞水”: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不少刚性需求的买家选择了“等一等”;而另一方面,房产商“咬定房价不放松”,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依旧“坚挺”。以上海为例,如今商品住宅均价一直在去年下半年成交均价附近徘徊。这样的僵局下,外界所预测的房价“拐点”从5月拖到6月,又拖到7月,依然没有现身。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认为,下半年北京、上海两地楼市将由上半年的量减价稳转向量增价跌。原本上半年达到预售标准的项目,很多企业不愿、也不敢推盘,随着开发商资金链越来越紧张,下半年推盘量必将放大,而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促销,难旺销。推盘加降价,结果只能是量增价跌。

  其他一些专家也认为,资金压力将迫使开发商作出价格调整。从3季度开始,预计促销和降价策略将被越来越多的楼盘采用,降价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房价可能出现10%-20%的跌幅。即便如此,从历次楼市调控来看,在庞大的需求下,房价一旦出现这样的跌幅,就马上会有大量需求释放,导致下调的房价筑底回升。对于很多买不起房、甚至希望房价能够回归几年前水平的人来说,这样的调整也就难言“拐点”了。 任志强们相继“退隐”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2011年能否算作标志性的一年,也许需要站在下一个10年的高度回看才能知道。但是2011年,对于这些最早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被喻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言,的确可以算是值得纪念的一年:1月,万科董事长王石去美国游学一年,接下来的两年有可能还会去欧洲继续游学之路;4月10日,任志强正式宣布退职,并卸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四天后,冯仑辞去万通地产董事长一职。

  此时的潘石屹倒是没什么变化,但是他掌控下的SOHO中国,变化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他将亲手组建的堪称精英的销售团队裁掉了一半人。2011年,这些调整都已经完成,潘石屹开始了网络营销,通俗点说,就是把房子拿到网上拍卖。而此时坊间的风言风语已流传了一段时间,称潘石屹淡出管理层,“退隐”为“张欣背后的男人”。张欣是潘石屹的妻子,SOHO中国的首席执行官。她曾经留学剑桥、做过华尔街投资顾问,不但有着更为国际化的事业,还被外界视为带领SOHO中国突破发展瓶颈的一个强势人物。

  随着几位地产大佬或明或暗的“退”,房地产市场似乎没那么热闹了,而微博则增色不少。有人在微博上透露,曾有人问任志强如何看王石去哈佛读书,“老任真敢说:‘读书说明他认为自己学习不够,我要去哈佛,也是讲课。’全场大笑,他还不过瘾:‘我退就退了,不占那个位置。’”

  而王石的调侃功夫也不赖,有人在微博上留言给他“您还没有死啊?”他回复:“着啥急,只要活着早晚有一天。”王石的微博上,坐地铁、看话剧、对城市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图文并茂地勾画着他紧密的行程:学习、到各地考察、参加论坛,偶尔也逛逛书店,休休闲。万科的员工要是想知道老板的行踪,都会习惯性地看一下王石的微博。

  而潘石屹和任志强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微博红人,随时发表对各类事情的看法,并不时在微博上“打情骂俏”。两个人最新的感慨是关于北京市关停非法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事情,任志强慨叹:“为啥不能先转后拆呢?失去希望的孩子啊。”潘石屹则回应:“大家来关心每一个孩子!”

  6月1日,在北京有两件事情非常火,一个是正在热映的《功夫熊猫2》,一个是任志强的“粉(丝)见(面)会”。“俗话说,人走茶凉。但退职的任志强丝毫没有感到落寞,穿着海魂衫,以渔夫形象出场的任志强,愣是像功夫熊猫一样赢得满堂喝彩。”有媒体说。

  寻找下一个十年的方向

  “第一代地产大佬们的集体隐退,也表明中国房地产业正渐渐步入成熟,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慢慢褪色。”业内人士表示。不过,没有人承认“隐退”。

  尤其是任志强,几乎是咬文嚼字地强调“没有退休,而是退职”。当有记者不依不饶地继续追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彻底不干房地产了,他几乎要吼了起来,“我为什么彻底不干了?!”

  他从华远集团总裁职位上卸任了,但仍然是华远地产(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掌舵集团与掌舵香港上市公司有何差别?外人无法知晓,但是据他自己表示,此后可以接受一些客座教授之类的社会职务了,因为“快退休了没人管了”。 不过,任志强发表最多看法的,参加最多活动的,仍然是房地产方面的。对于政策,对于房地产未来的走势,他仍然是口无遮拦的“大炮”,只不过人到花甲,比前几年平和了不少。

  而王石即便是去游学,也是带着万科董事长的头衔。“公司的头头有事随时都会向他汇报。”万科的人士透露。万科已经习惯了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董事长,对他们来说,在国外读书的王石要比登山的王石更容易联系。对王石来说,游学也是为了万科。“游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如何在新的经济市场变化下,带领万科这样的传统企业迎接新的挑战。”王石说。

  业内人士分析,王石希望推动万科的国际化。但现在万科管理团队尚无足够的国际视野、海归经历和国际化的资源信息。他去哈佛,对万科而言,也许是个契机。“老王在哈佛一年,会给万科带回多少哈佛学子呢?”曾任《万科周刊》主编的成全机构董事长全忠曾在微博上感慨。

  另一位“退隐”的地产大亨冯仑,虽然从万通地产董事长之位上退下来,但是仍为万通控股的董事长。万通地产股权未变,其对万通的控制力也未改变。任志强调侃冯仑此举不过是“换了张床,换了个姿势睡觉”而已。不过,变化依然有,冯仑的一个转身,推动了两个转型:万通将从一个纯粹的地产公司,变为集资产管理、基金业务、住宅和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于一身的“大万通”体系,而冯仑自己,则从开发商转型为操盘战略的“资本家”。

  至于潘石屹,面对风言风语,从来没有承认过淡出SOHO中国的管理层。就连玩微博被斥为“不务正业”,他都说是出于做生意的需要。“我想更多地思考公司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和社会有更广泛的交流。”他说。他不但自己玩,还带领公司玩了很多新东西:网上拍卖房子、将住宅当成创新产品来设计。他提出,公司要作“苹果”,而不能作“脑白金”。

  这些地产界叱咤风云的标杆人物,在退,也在以退为进。梳理他们“退隐”的脉络不难发现,他们已经看到了黄金时代的逝去,退是思考,也是寻找,寻找公司的方向,寻找这个市场下一个十年的方向。“路总是要走的,别担心。这一代人已经历过许多了。不在乎再做一次选择。”任志强曾这么说。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