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央已经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随着限购令、保障性住房建设、京十五条的颁布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对持续升温的房价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房价究竟还能维持多久,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
一、限购令的出台使楼市交易量出现急转
2011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的:从5月1日起,北京家庭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厦门、 宁波等全国40个多个大中城市陆续开始执行。对增长势头较快的房价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居民的需求。限购令标志着楼市新政进入了数量调节阶段。地产大腕纷纷惊呼,楼市的寒冬即将来到地价的调控。
中央在多年来采取的不同调控措施,未能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随着限购政策的颁布,全国楼市交易量出现逆转,
二、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房价形成冲击
同时很多地方为了保障低收入群体,放宽了经适房申请标准。同时,保障房的建设,对商品房造成明显的冲击,未来5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各地方政府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对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划分了各自的任务,针对房地产价格变动情况对主要相关领导定制了考核及处罚制度。
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广大网友对话,他说:“前不久,国务院主持各地与中央签订了保障性住房责任书。关键不在一张纸,而在于决心。我想中央已下了这个决心。我们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应当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不要走偏方向。届时,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将达到20%,将有力缓解住房问题的压力。”
尽管国务院早在1998年房改时就提出要建立以经适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但是,由于2003年的国务院18号文把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商品房随之成为市场供应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滞后。由我国2000-2009年经适房主要指标不难发现,经适房的竣工面积自2001年到达高点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24号文提出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2009年和2010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房地产政策由此开始向保障性住房倾斜。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随着中央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银行贷款紧缩,销售回款放缓,在重重调控政策下,一批中小房企早已是举步维艰。同时,随着人们对房地产投资性的需求减少,主动降价的可能性日益增加。
2011年4月1日,全国70多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0年年报,披露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84亿元,较2009年骤减247%。与此同时,发债融资成本高企,平均年利率超过10%,高于国内信贷融资。在当前调控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普遍周转率不高,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而地产估值偏低,传统的股市融资又很难满足庞大而迫切的资金需求。绝大部分上市或者非上市公司并没有经济实力作后盾,金融机构银根紧缩后,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四、控制土地供应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
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控价格,防地王,坚持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进一步完善供地政策。采用“限房价、竞地价” “限地价、竞房价”、“综合评标”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目前,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仍居高不下,少数规划的商品房优质地块和二、三线城市商品房土地出让存在着地价非理性上涨的可能。此次推出的“综合评标”、“一限多竞”等土地出让办法,曾在北京、天津等地试点,效果较好,直接带来了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王”干扰市场预期的现象,对增加住房供给、调整供应结构、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七月份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
国家统计局7月18日发布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和持平的城市有26个,比上月增加6个,价格上涨的城市环比涨幅均未超过0.5%。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28个。
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2个,持平的城市有14个。与5月份相比,6月份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6个。价格上涨的城市中,环比涨幅均未超过0.5%,涨幅比5月份缩小的城市有24个。
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个,涨幅回落的城市有28个。6月份,同比涨幅在5.0%以内的城市有39个,比5月份增加了3个。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