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房地产支撑着GDP 降房价等于降GDP

向来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的GDP,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我们一度以GDP“马首是瞻”。而随着民众“降房价”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央房市调控的决心也日显坚决。众所周知,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3%, 降房价也意味着降GDP。然而,党中央国务院依然显示“宁降GDP也要降房价”的决心,认清当前的形势对于广大开发商和地方决策者来说是当务之急。

 

一、宁缓经济 ,也要降房价、保民生

为了控制通胀,调控房地产市场,中央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加码。融资渠道的日益枯竭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就在不久之前,工商联递上万言书,称中小企业生存难度超过2008年。截至7月19日,在已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58家上市房企中,9家公司业绩预减,6家略减,9家续亏,还有8家首亏。不仅如此,三成珠三角出口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危险境地。在电缆行业,也出现了新“三角债”,使整个电缆行业都深受其苦。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这个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第二产业11%的增速,甚至低于GDP9.6%的增速。在保增长、抑物价的宏观背景下,第三产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难题。纵观整个经济状况,其严峻形势不难发现,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没有动摇“降房价”的决心。继一线房限购后,二三线房也将被限购,扩大限购又将掀起房地产新一轮的波澜。不仅如此,在大量资金抽离另房地产企业面临被抛弃的情况下,银监会对商业地产贷款提出风险警示,证监会也做出姿态,暂缓手里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在主动调控的作用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将趋于回落,预计在9%左右。而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也已准备好牺牲1~1.5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来调控楼市。“宁降GDP也要降房价”的决心可见一斑。

 

过快上涨的房价确实对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投资渠道缺乏的状况下,大家都把目光瞄准了房地产,从而出现“全民炒房”的景象。资金大举流入房地产,这就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房地产在短期内的确能带动经济较快发展,但是,不具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是决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长期的支柱产业的。在利益为内驱力的市场,想要压制房地产过热的势头,房价就得降下来。降房价的一层意义是为了能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因而有其必要性。而且,民生一直是国务院关注的重点,我们知道住房是一种民生必需品,当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实际购买力时,老百姓就不得不压缩其他开支来支付房价,以解决住房需求,生活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一方面因为房价高,涨势好,有钱的都在“屯房”;而另一方面,却有人因为房价高买不起房。房子大量被闲置,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又得不到满足,显然这对于社会和谐是一种极大的危害。因此,宁缓经济也要降房价,保民生。

 

二、各方应该认清形势,不要做“无畏的博弈”

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的房地产业是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房地产大热的情况下,地方政府60%以上的收入也都靠土地出售。通过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抬高房价,以此换取好看的GDP和政绩,这一方法让不少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自一线房被限购以来,地方深度介入房地产行业的惯性没有消除,个别地方明降温、暗托市,为的就是保住房地产业。为了控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真正将资本引导到合理的区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地产泡沫发酵,北京市政府提出,限购不仅仅要长期的执行下去,而且要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将限购写进立法中。这一消息自然来自北京市政府,但它也反映了高层的调控决心。总之,有一点可以说明,限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常态。地方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此外,开发商也是时候走出“幻想”,认清形势,做出调整。对于房地产调控,有些房企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都知道房地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知道其牵涉的利益之广,于是就认为中央有放松调控政策的可能。然,紧缩银根,限制房贷,扩大限购……一系列措施接踵而来,事实告诉我们,在未取得成效之前,中央只会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继续做“无畏的博弈”只会让开发商无法安然抽身。眼下正是“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期,在限购、银行借贷等多重压力下,房地产泡沫渐被挤压,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可是,仍有大量房企迟迟不肯面对现实,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显然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博弈。中央都拿出“宁降GDP也要降房价”的决心了,因此也没必要再孤注一掷。与其被市场无情地挤压出局,倒不如早作准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三、改策略,调结构和转方式,才是正确的出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房市调控,地方政府应该配合宏观调控,改变对土地、房市的过度依赖,及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北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半年北京GDP增长居各省区市之尾,与此同时,北京市“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确定为8%,这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也是最低的,这无疑与其严格的房价调控有密切关系。房地产投资一直占北京市投资的半壁江山,占GDP的比重达到8%,相关税收收入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但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北京痛下决心,果断实施了国内最严格的调控措施,率先提出“稳中有降”的房价调控目标。房地产市场的“一举一动”对北京经济运行的影响可想而知。据统计,楼市调控后,房地产业在北京GDP中的比重已降至6.3%。上半年,全市销售商品房5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其中销售商品住宅389.2万平方米,下降19.8%。房市的重要性开始被淡化,北京正谋求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不仅注重经济建设,更要注重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装备、物质财富等“显而易见”的硬实力,更要把文化、城市管理和制度安排等“隐形难得”的软实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列。“十二五”开局半年,北京就拿出了行动,虽承受着阵痛,但收获了经验,更坚定了决心和信心。各地也应像北京一样,早日改变认识,做出真正有利于社会与人民的举措。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房地产企业也已开始谋求转型,寻找“第二根拐杖”,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有多家上市房企宣布将进军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涉足正红火的矿业,正是为了寻找新的盈利支撑点。暂且不论矿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这至少显示出了部分房企已认识到与其在房地产进行希望渺茫的博弈,倒不如认清形势,寻求新的出路。而房企想要历经“大浪淘沙”,在房地产业继续求得生存,就要转变经营理念,不要只盲目追求“量”的多少,更要注重“质”的保障。因为在由降价带来的激烈竞争中,房子的性价比将成为企业抵抗住压力的筹码。因此,房企应在房子的“质”上面多下功夫。除此之外,在房地产大热时期,有很多非房地产企业也纷纷涉足房地产,有的到后来甚至将“副业”变成了“主业”。而今面对房市调控,这些企业也该选择早日回归“主业”,重新调整资产结构,改变投资方向,做出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