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太原:五大问题困扰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大致来看,太原市至少一半以上楼盘在审批、建设、(预)销售过程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不予以整治,房地产开发很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颗"定时炸弹"。"

  近日,市房管局领导在谈到社会管理创新项目 "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组织实施进展情况时说,"从大的方面看,至少有五个问题困扰着太原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太原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应该说为市民改善居住条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与成绩结伴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违规行为,正不断侵害着普通消费者的权益。

  为此,今年初,市政府将"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列为省城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之一,并成立了由副市长吉久昌任组长,14个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工作领导组,利用半年多的时间系统性地整肃市场,找到了存在的问题。

  开发前期违规行为多

  太原市房地产开发市场未批先建、超规划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虽然市国土、规划、住建、房管等部门都有行政执法机构,都在进行执法监督,但由于管理的阶段不同,相互间又缺乏配合和沟通,导致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最终所有问题都集中暴露在了销售环节。比如今年1至6月,市国土局查处太原融成达开发公司、太原宝瑞达开发公司等违法用地案件47起,市房管局检查房地产企业及相关单位106次,下达《检查通知书》35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0件……

  项目审批时间过长影响工程进度

  开发前期违规行为多,一方面固然因为房地产商自身消极懈怠;但另一方面与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也有很大关系。2010年,市纪委对太原市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效率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一个房地产项目,仅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住建委、房管局、环保局、文物局、消防支队、人防办等九部门的法定审批时间就长达223个工作日。如果再有一些拖沓、扯皮,一个项目几年办不全证件是很有可能的,而这期间开发商不可能停工等着,这必然导致项目一连串的违规。

  集体土地违规开发行为严重

  近年来,太原市一些城中村和集体土地上的村民,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名,在宅基地上大肆自建房屋公开出售,严重扰乱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而一些单位在明知项目证件不全或者土地性质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组织员工团购,不仅给购房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且客观上也对这股歪风邪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违规成本低宁愿挨罚也要继续违规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从头到尾涉及到的监管部门有规划、国土、住建、城管、房管等十多个部门。对于违规行为,虽然各部门有的可以查封、停工、吊销资质,有的可以要求限期拆除、罚款、停止预售等,但由于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常常被开发商"逐个击破"。在房地产业内很多人看来,"房地产是一个赚钱赚到手软的行业",所以当面对巨额利润时,开发商不惜违规,甚至对于查处出的问题也是生顶硬抗,宁愿挨罚也要继续违规,因为这样可以"以小搏大"。

  虚假违法广告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手续不全的房地产项目违规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就擅自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等渠道发布虚假广告、短信,甚至违反《广告法》规定,发布含有"投资、就业、升学"等禁止性内容,至于"豪宅、顶级、稀缺"等夸大事实的字眼更是屡见不鲜,严重误导购房者,扰乱了市场秩序。如今年早些时候,市工商局就查出了金海港开发公司夸大宣传等公告违规行为。

  "可以说,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链条上违规行为无处不在,花样繁多。"而将所有问题归结在一起,在监管部门看来,与太原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有着莫大(博客,微博)的联系。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太原市备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多达1013家,但其中具有一级开发资质的仅区区两家,二、三、四级开发企业分别有70家、125家、313家,暂定开发资质的503家。所谓一级资质,须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5年以上,此外还有一些竣工面积、技术人员的要求。而二、三、四级资质则分别要求资本金不低于2000万元、800万元和100万元,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三、二、一年以上,而"暂定开发资质"则可理解为刚刚起步,尚未"登堂入室"。正是因为小型、微型的开发企业畸多,直接导致市场失控,投机心态重。因此,近年来,太原市积极引进"国字号"房地产企业、上市企业,并成立房地产商会、房地产协会,以此来树立典型、规范市场。本报记者 刘晓亮 武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