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开发商的“囤地能量”从何而来?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查出闲置房地产用地2648宗,面积11944公顷。如果把这些土地换算成实际商品房供应,以平均容积率2、每套住房90平方米计算,将会增加270多万套住宅。全国房产商囤地近18万亩,按人均30平方米计算,将会解决8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7月28日《人民日报》)

  一方面,目前的商品房价格扶摇直上,国家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的房价仍然远远超过了公众的预期,很多人家在“望房兴叹”;另一方面,很多房地产商却搞起了“开而不发”的游戏,在土地拍卖会上拿到土地后,从此“万事大吉”,根本没有开发的举措。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附近,双井桥西南角,有一块足球场大小杂草丛生的空地。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华润京通在2005年5月以公开挂牌方式取得的“优士阁二期项目建设用地”,约定开工时间为2005年12月,约定竣工时间为2007年6月。从2005年出让给开发商,6年过去了,周边地价已经升了数倍,而这块“黄金宝地”仍基本保持原貌。这并不是华润第一次卷入“囤地”的疑团当中,近两年,仅在北京市,其就因为土地闲置问题,被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数次“点名曝光”。

  就是这样一家囤积居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尽管屡屡被“点名”,可他们依然是“我自岿然不动”,其“囤地能量”由此可见一斑。按照规定,土地出让后两年不开发就可以收回,不少公众和媒体都质疑,这块地已出让6年,还未动工,为何不收回?开发商拿到土地后不进行开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开发商自身来讲,他们看到地价一天一个价,拿到地后,即便不进行房地产开发,也能赚大钱,地价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翻番增长,他们从中进行倒手,便可以赚大钱,又何必再进行开发?从社会层面上讲,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拆迁户漫天要价的现象,但笔者以为,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房地产商“无心开发”。搞开发耗时费力不说,还要通过一道道手续,而“开而不发”则是“坐收渔利”,何乐而不为呢?

  从另一方面讲,开发商的“囤地”与某些政府部门的纵容有关。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处理闲置土地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并且闲置土地往往涉及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最终的处理意见还要靠地方政府来协调。只要地方政府的态度坚决,效果就会很突出。”一位在地方国土部门工作的领导说。土地闲置与土地投机如影随形,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土地投机的两个主要方面。从近年来暴露出的案件来看,在遴选供地对象时, 有的地方不是凭市场经济和优选的原则, 而是凭关系、交情, 甚至权钱交易, 导致一些不具备开发资质的企业囤积、倒卖土地;在签订出让合同时,没有约定开发商开工和竣工的日期,一纸“模糊合同”,留下了诸多隐患,制度上的缺陷为开发商故意推迟开发、闲置囤积土地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开发商与政府部门的某些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的“土地环境”,必然是“乱象丛生”。开发商与政府部门的利益链条如果不切断,土地闲置将会有增无减。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经告诫房地产商要有“道德血液”,笔者以为,仅仅敦促开发商“有道德血液”还不行,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必须有“道德血液”,如果政府部门把土地当成摇钱树,玩忽职守,失职渎职,丧失了基本道德操守,房地产市场就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削减开发商的“囤地能量”,要先从政府部门“开刀”,因为在很多情路况下,政府部门充当了开发商的保护伞,没有政府部门的庇护和怂恿,很多开发商是“孤掌难鸣”的。

  公众期待尽快斩断开发商的“利益链条”,削减开发商的“囤地能量”,要做到这一点,对某些政府部门的“深挖细究”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声明:凡注明"来源:华声在线"均系华声在线原创作品,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