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调控现“马太效应”: 部分中小房产企业关门

虽然房地产龙头企业上半年依旧高歌猛进,但企业的资金链日渐趋紧也是不争的事实,为谋求发展,房地产企业高息举债成为获取融资的必经之路。然而,日渐增长的融资成本将中小房企压得喘不过气,再加上销售业绩不甚理想,房地产企业新一轮洗盘或即将拉开帷幕。

“马太效应”是房地产企业在调控之后发生的物理反应。尽管弱者不想愈弱,但是面对资金链的紧张,销售业绩的下滑,部分中小房企不得不选择“关门大吉”。而实力雄厚的房企龙头,则在上半年继续一路狂奔,销售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前十位的房地产企业,合计销售金额达到3323亿元,同比增幅超过八成。

上半年的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前十名的上榜门槛比去年提高了50亿元,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48.1%。在销售面积上,今年上半年进入前十名的门槛为116万平方米,而去年上半年仅为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5%。

恒大地产近几年始终占据房地产的企业销售面积榜首的位置,这一次也不例外。2011年上半年,恒大地产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额423.2亿元人民币,完成全年合约销售目标的60.5%,合约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01.7%;累计合约销售面积611.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83.2%;累计合约销售均价每平方米6,91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1%。现金流方面,截至2011年6月28日,恒大地产现金余额达港币332.4亿元,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港币406.7亿元,合计可动用资金港币739.1亿元。去年,恒大的全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今年上半年逾400亿的收入,几乎追平去年的业绩。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经营的简报称,今年1-6月,其地产销售额高达503亿元,同比增长86.8%;销售面积为361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7.2%。同时,中国建筑披露,上半年,新购置土地储备146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其土地总储备量高达6506万平方米。在建筑业务方面,中国建筑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9.1%,为4505亿元;施工面积为409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8%;新开工面积为95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4%。

远洋地产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首6个月合约的销售约120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年300亿元合约销售目标约40%。6月份,远洋地产录得28亿元合约销售,较上月升48%,合约销售面积23.7万平方米,销售均价每平米1.18万元,较5月份的13970元为低,主要由于二、三线城市销售比例增加所致。

截至6月底,富力上半年取得合同的销售收入共约134.1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达约86.4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7%和下降18%。至今,富力仅完成了全年400亿销售目标的33.53%。但富力表示,目前的销售额符合预期,并维持400亿的销售目标不变。

专家分析,虽然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冷清,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规模还在扩大,尤其是三线城市即将迎来房地产开发高峰,四线城市则刚刚起步。前十大房企上半年逆市热销,主要源于战略布局上的提前行动,两年前就开始向三四线城市进军,换来了销售额的大幅提升。

虽然房地产龙头企业上半年依旧高歌猛进,但企业资金链日渐趋紧也是不争的事实,为谋求发展,房地产企业高息举债成为获取融资的必经之路。然而,日渐增长的融资成本将中小房企压得喘不过气,再加上销售业绩不甚理想,房地产企业新一轮洗盘或即将拉开帷幕。

虽然万科、远洋上半年销售业绩同比大增,但是,都尚未完成年销售业绩目标的一半,在调控从严的政策指导下,中小房企完成年销售目标的情况更为不理想。

Wind统计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截至7月11日,已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45家上市房企中,仅有13家中期业绩预增,有5家扭亏,2家略增,中期业绩预喜的上市房企合计有20家,占比仅44%。同时,有9家公司业绩预减,5家略减,7家续亏,还有4家首亏。

其中,有5家上市房企中期预告净利润最大下降幅度超过200%,金宇车城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约-540万元至-360万元,业绩下降381.91%至522.7%;津滨发展中期亏损额最高,该公司首次出现亏损,预告亏损可能达到8000万元至1亿元,而去年上半年该公司还实现了盈利856万元。万泽股份、鑫茂科技和高新发展也预计中期业绩出现亏损,且净利润最大下降幅度可能超过200%。

7月8日,首开股份发布2011年中期业绩预告,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同比减少60%以上。首开指出,去年同期,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6亿元,据此,首开今年上半年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约3.5亿元。对此,首开的解释是,由于公司2010年半年度土地转让结算收入20.95亿元,而本报告期内,公司的土地转让收入大幅减少,因此造成业绩同比大幅下降。首开股份董秘王怡亦表示,虽然今年将不再有土地结转收入,但由于下半年可结算收入的增加,所以公司今年全年的业绩不会出现年中时候的同比大幅下滑。

2010年同期净利润达到4.53亿元的嘉凯城,今年中期业绩仅500万元左右,甚至不够买一套豪宅,业绩降幅为98.9%。有一些企业虽然上半年业绩依然靓丽,但依靠的却是之前销售的项目。金融街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将达到8.63亿元至11.17亿元,增幅为70%至120%,但上半年的业绩增长主要与两个非当期销售因素有关,一是有不少已销售房产项目在上半年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二是公司津塔写字楼和金融街中心等投资性房地产带来收益。

相关报道

2010年久不发威的调控赤膊上阵,然而到头来却面临失效的尴尬。房价的越挫越勇,房企的业绩飘红,无房者的照样无力,刚需者的被迫放弃,构成了2010年楼市的不给力光景,也在刷新着楼市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递进式差距。不禁追问,是谁开启了楼市马太效应的开关?又该指望谁为越调越涨的闹局收场?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也决定着2011年楼市乱局是否继续。

  经过调控年一系列政策的打压洗礼,房价地价却逆势迎来双双上涨。一方面,70大中城市房价连涨4月,另一方面,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楼市调控给房企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到头来非但有惊无险,反而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房企不但趁着调控的乱子狠狠地捞了一把,就连叫嚣了一年的资金链危机也不攻自破,去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高达7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在通货膨胀,房价高悬考验大民生的同时,去年GDP实现了10.3%的疯狂涨幅,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收入更是取得了首超8万亿的红火业绩,这很难不让国人响起国富民穷的抱怨声音。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场调控让本该割血的房企和地方政府塞翁失马逆势丰收,而力薄的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群体却成为无辜的牺牲品。继南京、重庆等地陆续传出“首套房贷优惠利率”取消的消息后,北京市的个别银行的优惠幅度也陆续缩水,将依稀燃起的购房愿景冷水浇灭。而刚刚跨入2011年,京沪广深等多城市就宣布“楼市限购令延续执行”,这盘去年的政策剩饭也无情地将外地打拼者逼离北上广,在大城市购房无望的人们只能选择卷着铺盖回家置业。如此马太效应成为楼市调控后果严重的后遗症,也让楼市调控的面孔变得模糊难辨。

  不可否认,2010年楼市调控的表现无可挑剔,政策就如同挥舞的剑峰,无论是锋利程度还是横扫的范围,都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突破。然而由于调控难逃蛮汉耍刀的笨拙,导致大刀乱舞难得要领,在强大的冲击力背后缺乏政策推进落实的持久力度,最终才落得刚需者叫疼,投机者窃喜的尴尬结果。现在属于调控青黄不接的不景气阶段,一方面社会保障房建设还未到秋后麦收的时节,另一方面种种政策依然停留到照样画葫芦的时期,虽然有了摸样却没有发挥实质的精髓,而马太效应虽然一时间造就了不公不等的难堪局面,但是如果2011年能够把好政策推进落实的关口,马太效应则成为楼市变革进程中短期的阵痛。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调控有了问责机制,有了保障体系,有了调节分配平衡的房产税试点工程,但是中间执行和后期落实却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上一场狙击囤地的地方问责大戏只是拉开了序幕却尴尬空场,无戏上演,而本轮关于保障房建设的问责结果更是难以预期。保障房建设虽然制定了从土地出让金中汲取的资金流转模式,但是据审计署报告显示,22城市卖地收入提取廉租房资金不足10%,2007年至2009年,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而在重庆上海虽然房产税破冰而出,但是如果中间环节操作不当,地方政府很可能成为房产税的最大受益者,而马太效应将在这些政策推进的拉扯中被拉伸扩展的更大。

  北京市副市长最近表示,“房地产调控要给点时间,给点耐心。”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耐心,而是背负着过多的担心。只是换着花样出台各色的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调控更需要的是一针见血的命中,否则闹到最后,很可能造成中间利益群体的牺牲,底子厚的地方政府、房企、投机大户毫发无伤,低收入的无房户或许也能在保障房建设中落个房子,但是往上达不到轻松买房,往下够不到保障标准的刚需者和改善需求者将有苦难言,如此一来,马太效应将变着摸样继续猖獗,成为楼市调控下变异而生的一处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