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国内房地产融资还将进一步紧缩

  2010年,房地产调控导致当年一、二线城市新建住宅销量普遍下跌三、四成,今年的成交量仍在持续下降,但住宅价格始终未出现全面下调。温家宝总理4月中旬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称:“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看来,中国有可能通过进一步收紧房地产的融资来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

  来自银行的贷款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不仅数量大,而且利率低。但银监会去年就一再要求防范开发贷款的风险,银行也全面收紧开发贷款。据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统计,2010年,各大银行共计向样本房地产上市企业发放总额逾1000亿元的银行授信,与2009年相比下滑超过60%。

  不久前有传闻称,央行已要求国有大银行一概停止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虽然工行、中行和建行的有关人士都予以否定,但同时也表示,目前只有极少数优质房企才能获得开发贷款,并且量也不是很大。银行的这一做法与上调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权重的预期有关。银监会日前要求国开行、工行、建行、农行、交行与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在6月3日前提交新方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结果,该计算方法把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从100%提高到150%。这意味着,开发贷款对银行紧张的资本金的占用率超过一般贷款50%。按一季度末2.5万亿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计算,全面推行新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按9倍杠杆倍数,银行资本金将产生近1400亿元的缺口。银行不仅有可能全面收缩新增开发贷款的发放,对于存量贷款,银行也会倾向于提前收回。

  房地产企业通过A股市场融资事实上已停止。近期,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并购重组获得核准。但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这些都是在限制令出台前已经受理的房地产类并购重组申请,去年8月份以来证监会没有受理新的房地产企业重组申请。为核查已受理企业是否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证监会与国土资源部建立了房地产类并购重组监管合作机制,并于2010年9月将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全部移交国土资源部核查。国土部核查认为,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整改,极少数企业通过了核查。这说明,决策层对不合规房企在A股市场融资坚决说不。

  在香港融资成为不少房企的选择。年初至今,已有近20家企业在香港发债,筹资73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总和的765亿元。然而,据国泰君安香港公司日前透露,目前一线城市已停止审批房企境外融资所获资金汇返内地,部分二线城市若项目资金规模达1亿美元,也须报中央批准。如确实存在这样的政策,意味着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已全面对房地产企业关闭。

  最近银监会虽然否认了叫停房地产信托的传言,但一方面房地产信托规模非常有限,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之下,不大可能满足较多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需求。

  最近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称,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已经十分紧张,从今年4月份开始,房地产开发商在“硬撑”房价。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近日表示,房地产融资创新亟待“破题”。未来或引入股权投资的方式,这将推动一批专业化的房地产投资公司出现。但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决策层应该不会向硬撑房价的房企妥协。更何况,由于银监会去年就要求开发贷款只许以在建工程作抵押,抵押率不得超过50%,银行的相关风险并不大。

  预计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方面房价调控目的并未达到,同时市场仍存在很强的房价上涨预期,调控半途而废,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很可能重新开始膨胀。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前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显示,中央将会下定决心紧缩,从融资、土地市场、资产重组、销售、合规经营等多方面来严控房地产市场,目的就是要“弄死”一批房地产企业,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房企不宜有政策放松的指望,货币政策更不可能因房市资金紧绌而放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