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相生的两条线
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开赛,但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却还没有一支足球队伍。时任浙江省体育局局长的陈培德四处奔走筹建浙江自己的足球队,但当地的企业家们都认为投资足球太冒险,并不为之所动。
直到1997年,宋卫平拿着准备成立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的报告主动来找陈培德,这令陈培德大喜过望。
外界很难了解宋卫平投资足球的真实动机,事实上,这一举动立刻给他的房地产业务带来回报。浙江省政府不但决定把建设中的黄龙体育场作为绿城足球俱乐部主场,同时还把体育场旁边的50多亩地划给绿城房地产公司作为褒奖。陈培德甚至亲自带着绿城房地产的人到地税局去谈判,为绿城争得了地税的减免优惠。这为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绿城房地产业务带来发展上的契机,划拨给绿城的那块土地,也被宋卫平打造成后来在杭州知名度很高的绿园小区。
当初之所以选择做房地产,是因为文科出身的宋卫平认为房地产是个不需要太多技术的管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他的特长;之所以选择运作足球俱乐部,则是因为宋卫平本身就是个狂热的足球迷。而无论做足球还是房地产,宋卫平都是大手笔,在战术上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进入房地产,他靠银行贷款15万元以及向朋友借钱300万元白手起家;搞足球,他一上来就投入了一千多万元,不但成立足球队打乙级联赛,还组建了青少队,建设足球训练基地,立志长期投入。2001年,宋卫平对绿城俱乐部的总投入达到8500万元,这是绿城集团当年总赢利的2/3。
因祸得福
说到绿城的房地产和足球密不可分还有一个佐证:绿城俱乐部总经理沈强就曾经被宋卫平调到绿城房地产部门任职,直到绿城足球俱乐部再次降级,他又被召回重新担任总经理。而对于这两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沈强的感受是:足球比房地产更具有不可控性。
绿城的房地产业务,其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和服务,而宋卫平则希望把对房地产业的管理模式也纳入到足球方面,形成模板,规范化运作。
但绿球的足球俱乐部却并不像其房地产业务那样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
在绿球俱乐部连续两年冲击甲A联赛未果后,宋卫平买下刚从甲B降级的吉林敖东队,结果却曝出“假球”丑闻。不过这场风波却让宋卫平因祸得福,令其和整个绿城集团名声大振。
事情的原委是绿城足球队旗下的五名球员被曝参与打假球,宋卫平不但愤而将这些球员除名,还积极投身“打黑”行动。在这之前,绿城的足球队和房地产业务的公众知名度并不高,而随着宋卫平成为“反黑斗士”,他和绿城的知名度很快响彻全国。
2002年,绿城房地产开始了全国扩张的脚步。彼时,绿城的相关人员出去谈业务,只要对方一听说是绿城,都很愿意与其合作。而陈培德则认为,只要绿城坚持搞足球,就说明它实力雄厚,对绿城来说就是最好的广告。到了2004年,绿城的销售额达到46亿元,开发项目遍布全国,发展势头直逼行业龙头万科。
在随后的几年里,绿城集团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地产业绩不好时,球队战绩好;地产业绩一片光明之际,球队成绩却出现下滑。
2009年对于绿城集团来说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一年:10月底,三年前成功冲超的绿城足球队从中超降级,又由于广州、成都的假球案“幸运”地重返中超;成立了11年的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也更名为“杭州绿城足球俱乐部”。据一位长期接近绿城集团的人士分析,此次更名的策略在于,绿城总部所在的城市是杭州,很多事情都是直接和杭州市政府打交道,冠上杭州的名,和杭州建立良好的关系,办很多事情都会更方便些。这一年,绿城地产得到了工行信托融资,摆脱了“外债门”危机,全年销售额也突破530亿元,业绩仅次于万科,在全国居次席。
今年年初,绿城与其老对手恒大集团几乎同时宣布了两年内实现千亿元销售总额的目标,这是万科去年刚刚达到的纪录。而恒大更是来势汹汹地加入到中国足球联赛的队伍之中。很显然,两大地产集团的“暗战”已经延伸至足球领域。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