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厦门融典深陷37亿元追债门 债权人利益博弈

2011年07月09日 02:07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梁宵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融典”)37亿元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两个多月后仍在继续发酵。

  7月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厦门银行大厦三层,发现厦门融典已经人去楼空。据大厦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厦门融典已于7月4日彻底清理完毕,撤出大厦办公。

  “我们正在争取更多的债权人能够坐到谈判桌前,通过法庭之外私下和解。”负责厦门融典债务清偿的律师周晖告诉记者。

  但在其中一名债权人王元看来,这不过是拖延时间的伎俩。“再拖下去,钟明真(厦门融典负责人)也会跑掉。”他拿到的证据显示,钟明真名下的大部分房产已于事发之前转移或者完成抵押,“能拿什么赔偿债权人?”王元质疑到。

  在银监会联合其他六部委对融资性担保业进行专项整顿一年多之后,厦门融典爆出的37亿元债务危机显示,银担合作背后风险仍存。据银监会人士透露,7月9 日厦门银监局召开案件防控会议,主要是针对银行内控和内部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问题。“这是这次案件暴露出的最重要的问题,银监局除了提示担保风险之外,近期可能会对银担合作有更加严格的规定。”

  37亿元债务待清偿

  此前有报道称,5月初,一名郑姓债主因被厦门融典拖欠利息,几番追讨无果,郑姓债主上门讨债,随即引起部分债主恐慌,纷纷上门讨说法,坊间传言,厦门融典的债务高达37亿元。

  “原本这个郑姓债主1000万元的本金已经拿回来500万元的利息,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厦门融典就不再给利息,已经拖欠了半年,多次私下里要钱未果,最后才上门大闹。”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前郑就跟钟明真谈判,说利息都不要了,只要再给500万元,凑回本金就行。”但据说,这个“妥协”的要债方案被钟明真断然回绝。

  据媒体此前报道,厦门融典危机爆发后,钟明真的哥哥钟明义及嫂子已不见踪影,留下妹妹钟明真善后处理,钟明真已有8个多月身孕,加上债权人跟得紧,没法开溜。

  “不仅钟明真,外界传闻中不见踪影的钟家人近期也在跟债权人会面。”福建天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晖说,“厦门融典其实是想跟债权人来共同处理这个债务问题。”

  周晖表示,他目前正在受托对钟明真的资产进行清点和整理,随后会依法进行债务清偿,“厦门融典在慢慢争取,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出来”。

  “4月份,厦门融典办公楼的房租就已经停付了,还查到几套房产低价转移;再加上只有钟明真一个人在留守,种种疑点都表明他们无意偿还债权人的欠款了。”王元说。

  “以现在的情况而言,债权人当然不可能以此前的高利息标准获得赔偿,我们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利息来赔付债权人。”周晖说。

  据记者获得的一份厦门融典账单明细显示,厦门融典总负债(本金与利息之和)达到37亿元,其中,本金部分有9亿多元。但据王元判断,这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账目。

  即便除去任何利息,只是9亿元的本金,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债权人的赔偿要求。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钟明真资产多为房产,房产变现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价格浮动也会较大,而且房产变现需要时间,即使全部变现所获得的资产价值尚不足上述本金数额,更遑论还息。

  而王元了解到的情况或许更让债权人担忧,“大多数房产都是抵押状态,或者已经被变卖,真正能够拿出来还债的没有多少”。他给记者出示的房产局的查询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债权人利益博弈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5月上门讨债一幕发生后,多名债权人曾经在厦门融典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次会议,提出由这几名债权人出资,先行代偿厦门融典的房租,并且赔偿一部分金额给闹事的“金主”(民间放贷人),以求息事宁人。但是这一提议被钟明真最后否定。“可能是怕开了这个口子,会有更多的人上门讨债。”

  并不是所有的债权人都想把事情闹大。“他把大家都害惨了,事情只要不声张,什么事都没有,钱也能拿回来。”一些债权人对记者直言,他们并不认可上述大张旗鼓要债人的做法。

  “闹大了对谁都不好。”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即便是在得知债权人利息被拖欠、厦门融典房租都没交的情况下,不管是部分债权人,还是律师,甚至官方的口径都出奇地一致。

  “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大家都清楚这一行的游戏规则,击鼓传花,只要不闹出动静,这个游戏就可以继续玩下去,只要鼓停的时候花别落在自己手上就行;另外,许多债权人并不清楚事情真正的利害程度,因为厦门融典的声势和门面的确很大。”

  记者发现,最近厦门融典担保的网站已经无法打开。而此前,据债权人透露,其网站曾显示这是一家经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商业化规范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

  据厦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经发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的融资担保机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顿,从原来的200多家到目前只有49家获得融资担保业务牌照,厦门融典在2011年3月份取得牌照。

  而按照2010年3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2011年3月31日,是担保公司规范整顿的最后期限,未获得牌照的公司将不得再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可见,厦门融典在最后关头获得了牌照。

  “许多所谓的担保公司并没有‘融资担保’的牌照资质,但是这些担保公司的办公地点都很气派,这些担保公司的阔绰表现让很多债权人误以为他们很有实力。”一位了解担保行业内幕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有知情人士透露,一位已经投资几亿元的债权人在厦门融典债务危机事发前夕还打算再投入几千万元,债权人的公开要债让他逃过一劫。

  银担合作风险显现

  “那些有背景的债权人可能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赚到了钱,最后被套住的只是我们这些纯粹投资的生意人而已。”王元说。

  王元有自己的工厂,做着自己的生意。“刚开始是朋友找到我,说要投资,我就把钱交给他。”王元说,2009年刚开始借贷的时候,他并不是很清楚钱的流向。

  “刚开始大家都不敢投,我试探性地投了100万元,钟明真当时承诺的1毛利息,结果10天后,就拿到10万元回报,然后越投越多,利息慢慢下降到4 分~5分,但是等到厦门融典发现你没有更大的意愿往里面投或者是不能介绍更多的人进来时,就对你失去了兴趣,利息也不会给的那么积极。”

  “厦门的民间借贷很活跃。”一位高息放贷的生意人同时向记者证实,自己的工厂从来不用这种高息贷款,因为用不起,“我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的熟人来低息借贷。”

  王元说,厦门融典的人还会不时地介绍一些理财的信息。比如说,他们曾建议王元在房地产行情很好的时候,把房子抵押出去投到融典,以赚来更多的钱。

  而把王元介绍加入融典这个链条的朋友的上线,则是银行的工作人员。

  厦门当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担保公司和银行间的“业务合作”之一:担保公司为银行员工甚至行长冲存款,而银行员工也会投桃报李地向担保公司介绍比较有钱的客户,让客户借款给担保公司,或者是直接劝客户借款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向民间需要资金的客户放高利贷。

  钟明真在事发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3月份厦门融典拿到融资担保资质后,有一家厦门的银行马上就要给出几亿元的授信额度。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银行银根紧缩,加上又被小债主大张旗鼓上门讨债的举动所震动,银行授信最后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称,这或许直接造成了厦门融典的偿付危机。厦门融典债务危机爆发,与其有业务来往的银行也如惊弓之鸟。

  厦门法院网上显示,从5月17日到6月19日,针对钟明真提起的诉讼已达9件,在记者获得的厦门融典部分抵押物资料上,工商银行(4.34,0.03,0.70%)建设银行(4.84,0.01,0.21%)与福建海峡银行都与融典有抵押业务;而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已经在法院立案。记者也就此事询问工商银行厦门分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但其表示“对此并不清楚”。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许多所谓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都不务正业,实际上是“空手套白狼”,有的债权人也是心知肚明,大家最后把银行的钱骗过来买单就行了。

  近来,部分担保企业高息吸存、非法集资、高利放贷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是担保公司的高风险操作,使与其合作的银行代偿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许多担保公司是拿着银行贷款来做高息放贷的事情,没有控制好贷款用途也是很大的风险。”厦门银监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说。

  王元说,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几个月前的一幕会在他们身上重演。多位圈内人士告诉记者,年初时,厦门的担保业已经身陷一桩丑闻,此前厦门至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赖月香利用担保平台,借贷额20多亿元,最后成功脱逃。厦门思明区法院在媒体上刊登的开庭传票证实,被赖月香借走资金逾期未还的有自然人,也有工商银行厦门松柏支行等金融机构。

  “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面趋紧,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量可能会下滑,具备一定自有资金的融资担保公司会找出路,比如去找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这需要我们跟地方监管部门密切关注。”银监会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记者获悉,近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风险提示文件的通知》,要求银行银担合作风险的自查、整改等工作,开始清理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利益输送等问题。

  一家正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何以令自己身险资金断链危机,本报将追踪调查。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王元为化名)

  (本报记者庞华玮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