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财经热点进行时

  财经热点进行时

  主持人 包兴安

  关键词 人保集团 外汇占款 中投

  人保集团整体上市提速

  将引入战略投资者融资百亿

  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超万亿

  专家称冲成本可能会推迟加息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虽然整体上市尚无确切时日,中国人保集团(下称“人保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事宜即将落定。人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焰表示,人保集团将于一两个月内公布战略投资者名单,融资规模约100亿元。

  吴焰是在上周五举行的人保财险媒体开放日活动会后对媒体作出上述表示的。

  这是人保集团首次对外披露战投的融资规模。按照计划,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将全部是中资机构。

  近期有知情人士透露,社保基金很有可能出现在人保集团战投名单中。自从2009年人保集团完成整体改制挂牌,引入战投工作便成为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去年9月,吴焰曾表示,引入战投之后,人保集团整体上市已不再有体制障碍,将于2011年启动上市计划。

  若此次战投顺利引入,人保集团整体上市的进程将大大提速。

  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超万亿

  专家称冲成本可能会推迟加息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存款准备金率再调高、3年期央票重启,在近日央行同时动用这两大货币工具的背景下,其对冲外汇占款的巨大成本,正在浮出水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后计算发现,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累计规模为10830.6亿元。

  巨额成本的承担机制究竟如何,央行是否因为对冲成本因素而对其他政策工具产生外溢性影响等问题,则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巨额外汇占款对冲成本之下,央行会不会考量对冲成本,进而影响其他货币政策决策?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日也指出,对于对冲成本的担忧可能会推迟必要的货币政策收紧和加息。

  这一计算的意义在于,提醒外界外汇市场干预和外汇占款对冲机制是有财务成本的,这一财务成本可能影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甚至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中投获连续性注资机制

  每年数百亿美元入账

  据《新世纪》报道,与中投公司成立时一次性获得2000亿美元注资不同,“虽仍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注资,但不再采用一次性的方式,而是希望形成一个长久的注资机制。”有人士透露,“每年注资几百亿美元。”来自有关部门的消息称,关于对中投二次注资的具体方式以及规模已经确定,目前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年内会有答案。

  5月12日,中投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宣布:中投已经获得稳定连续的注资机制。

  近期,中投有关高层表示,新一轮注资不会一下子给2000亿美元,而是每年给几百亿元,持续几年,如果情况好,可能会就此形成一个机制,用于中投公司未来的增资。”即将实施的中投公司二次注资,虽方式仍然采用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的方式进行,但是,将尝试进行按年度拨款的注资模式。

  中投成立于2007年,其使命是将中国的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海外资产。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不到1.5万亿美元。

  多地酝酿成立文交所

  尽快出台统一监管办法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急迫,非常急迫”,“成立山东自己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下称“文交所”)刻不容缓”。和山东一样“迫切”需要文交所的还有厦门、大连等地。4月2日,厦门政府部门宣布,厦门文交所的选址已经初步确定,年内有望正式挂牌营业;4月27日,大连市政府也在网站披露,其已开始着手进行文交所筹建前的调研和论证等工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湖南、陕西等省市也正积极酝酿成立文交所,一个“国字头”的文交所也将在年内挂牌。

  近期在2011年初挂牌的国内第一个文交所天津文交所,因在其首创的艺术品份额产品交易中采取了存在漏洞的交易规则,营造出疯狂投机的交易氛围,受到市场广泛批评。而在天津之后,郑州文交所也于4月22日挂牌。

  据了解,国内文交所市场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这个市场非常分散,而且缺乏统一的设立标准和监管主体,都是各地方交易所各自为政,主要由当地金融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并实施监管。

  建议国家层面上尽快出台统一的监管办法,明确监管主体,防范风险。

  “金砖之父”奥尼尔: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远超实际需求

  据新华社报道,奥尼尔这位10年前最早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是全球顶尖外汇专家之一,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外汇规模远超实际需求。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两倍于每年的进口总额,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能够支付3个月的进口就足够了。

  中国外汇储备不仅规模过大,而且增势迅猛。2010年6月突破2万亿美元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上涨了1万亿美元。按奥尼尔的看法,中国外汇储备之所以短期迅速增加,并不是贸易导致的,而是与人民币的汇率直接相关。另外,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加大了通胀压力,降低了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效果。

  应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