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何去何从,留意两大数据/ 林瑞芬
制约A股及港股的关键,始终是要观察中国中国内地CPI及GDP数据.回顾2000年以来中国中国内地两轮治理通胀的过程,2004年治理通胀的过程仅用了6个月左右,CPI在5月至10月维持在4%以上,随着经济增速的降温,通胀水平快速下滑.2007-2008年治理通胀的过程则相对漫长,CPI持续17个月维持在4%以上,CPI从破4%到见顶也用了9个月.除了外部冲击,6次加息和10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是2008年经济快速由热转冷的原因.今轮治理通胀的过程,自2010年第四季政策面转向控制物价、抑制通胀开始,本轮以抗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调控已经持续6个月有馀,累计4次加息、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抗通胀之战仍处于久攻不克的僵局,最主要原因是外围形势复杂,以及天气变化无常.
治理通胀已成趋势,肯定会付出代价,或反映经济总量指标的回落,或反映结构性矛盾的加剧.货币政策连续紧缩後,对经济增长的滞後影响,将逐渐成为未来市场的一个焦点问题.GDP增速与指数的关系,股市与经济周期运行大体一致,经济增长情况决定市场趋势,今年首季GDP增速略放缓,亦是主导了上证指数首季表现平缓结果.因此,中国中国内地经济增速是否按季度回升,亦对A股及港股带来启示作用.总括而言,需要中国中国内地通胀升势放缓,以及判断到对经济的影响性较微,A股才有力冲上云霄,顺势带动港股突破.
回应港股何去何从,後市主要留意中国中国内地CPI数据及GDP的增速情况.若货币政策不放松,相信今个月仍浓雾重重,加上港股在4月已大致完成季绩表现的公布,也将乏善足陈,认为港股今个月表现只是反覆于23,500点至24,500点已算是好表现,若失守23,500点,或回试23,000点或22,500点.(008)
...........................................................................................
银监新指标,内银影响微/ 余少文
季度业绩期结束,要到8月才有中期业绩披露,未来三个月或会缺乏业绩相关消息刺激.相反中国内地通胀能否在第二季见顶仍是未知数,市场普遍预期人民银行在5月会加息或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多或少会为大市带来阴霾.加上5月和6月是传统经验的”五穷、六绝”,成交偏淡.唯一希望是国指和红指均出现保历加通道收窄现象,短期应有明确方向,如走高可追入,下跌则要”逃生”.
至于内银股近期走势偏弱,未知是否跟银监会新推出的银行监管指标有关,而银监会昨日公布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包括系统性银行和非系统性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分别定为不低于11.5%和10.5%,略高于目前的大型银行11.5%和中小银行10%,尤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上调0.5%.并要求金融机构杠杆率4%,贷款拨备率2.5%和拨备覆盖率150%,2012年开始实施,及在2016年底达标.如银监会所讲,中国内地银行普遍符合上述指标,如以首季业绩来看,资本充足率只有农业银行(1288.HK: 行情)11.4%未能达标,相信今年达标问题不大.银监会亦指大部分银行亦符合杠杆率要求,只有少数资产高速扩张的金融机构未达标而已,差距也较少,相信对银行影响有限.
至于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前者如市场早前预期般的2.5%,但後者则低于预期250%,不排除银监会日後会上调拨备覆盖率,惟在现阶段而言,九大行都符合拨备覆盖率要求.而贷款拨备率跟贷款质素无关,是银监会希望作为增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前瞻性,惟不少银行在这指标有待改善,去年和今年首季业绩显示,中信银行(0998.HK: 行情)、民生银行(1988.HK: 行情)、交通银行(3328.HK: 行情)和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等不足2%,若然要增加贷款拨备,有可能令盈利相对减少,幸好有5年过渡期,上述银行逐年上调相关指标,可减轻其影响.然而,比对银监会新指标,工商银行(1398.HK: 行情)、建设银行(0939.HK: 行情)和农业银行(1288.HK: 行情)相对稳健,可以说不受影响,继续作为内银股首选.(010)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