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4月8日下午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宣布,将从4月份起,对外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统计指标的环比速度。环比速度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短期经济趋势分析的有效工具。
环比速度是相邻两期对比的结果,相比于同比速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短期经济变化,是国际上公认的进行短期经济趋势分析的有效工具。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部分月度和季度统计指标只计算同比速度,没有环比速度。这一统计制度的空白受到质疑,因为没有环比数据难以灵敏反映快速变化的中国经济的形势。
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统计指标的环比速度将在本月15日即将的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中发布。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之所以选择这四大指标先行发布环比速度,与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季节性特征有关。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对主要经济指标开展环比统计,并进行季节调整,发布环比统计数据,指标涉及季度GDP、就业、价格、工业、进出口、投资、房屋建筑、交通、卫生保健、农业、能源、金融等各个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发布环比数据,有的国家发布的指标比较全面,有的国家仅发布季度GDP、工业生产指数等个别重要经济指标的环比数据。
环比速度剔除季节因素影响
环比速度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季节调整模型是环比统计的难点所在。南开大学数量经济所所长张晓峒指出,“比如说春节因素,对客流量的影响呈‘M’型;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呈倒‘V’型,对GDP的影响呈‘V’型,季节性因素会影响相邻两个时期数据的可比性。由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农历节日,对应公历的日子跨月份,其移动性也会影响环比速度。”
兴业银行(30.97,-0.08,-0.26%)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专栏)指出,因为技术难度大,美国季节调整模型历经了十年调整。同时,他认为中国的环比速度统计还面临着数据积累以及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可能存在改革开放前统计数据不全和因统计口径、方法调整带来数据不完全可比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统计局系统整理了四大指标的历史数据,形成了可比的时间序列,时间长度在7年以上;同时,在目前国际常用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我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的效应、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效应、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效应等,研制了新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
环比波幅大于同比波幅
环比速度要经过多次修订,这是其特点之一。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月度或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时期的数据,因为参与计算的数据增多,以前月度或季度的环比速度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
这意味着每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其中的历史环比速度会与之前公布的数据不一样。但根据季节调整原理,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
“数据修订是环比速度的客观的技术性特点,不是受人为干扰,希望公众能够客观看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
“环比统计数据的波动幅度通常明显大于同比统计数据的波动幅度,在使用环比速度进行经济分析时,不应仅看一个月度或季度的环比速度,而是应该连续观察一段时间的环比速度。” 彭志龙表示,判断经济形势的变化,至少需要观察三个点的数据。(华艳 发自北京)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