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康熙行书的《笃志经学》匾额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3360万元拍出,再度引发匾额收藏热。重庆晚报记者日前走访本市藏家获悉,一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匾额,近来甚至出现翻番行情。
这家博物馆
位于牛滴路李子坝段
匾额因块头大、重量沉等因素,在本市藏品交易市场难有“席位”。记者走访获悉,目前藏家收集匾额主要通过3个渠道:获得旧房改造信息后,蹲点收集;到乡下钻进村民的地窖、猪圈查访;中间贩子送货上门交易。前两种方法更苦更累,但最可能淘得“真金”。
目前重庆名气较大的3位匾额收藏家,分别居住在渝中区、璧山和渝北。
现年55岁的刘光瑞是个资深藏家,在牛滴路李子坝段建有一个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匾额博物馆,收藏3000多块匾额。数量之多,国内少见。
日前,重庆晚报记者在这家博物馆看到,偌大的展厅里四面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挂着内容几无重复的各类匾额。展厅中央辟出一块地方,将众多匾额按主题分类排序,装于框架中供人欣赏。最宽大一块是块寿匾,长4.8米,宽2米。最短小的,是块嵌入神龛、上书“福”字的额,仅26厘米高、12厘米宽。
馆中匾额涉及功德身望、贞洁贤孝、婚喜寿庆、官府门第、医德孝泽、庙宇宗祠、商业学堂、宗教风俗等类,其中不乏如李鸿章、康有为等官宦名人字迹。
刘光瑞收集匾额近30年,据称花费近200万元。
材质好有名人落款
估价非常高
据了解,匾额被文物界列为杂件,因其厚重、宽大等特性,一度在民间流失严重。以前曾有市民将其当柴火,或当作隔墙板、洗衣板、案板等使用。在农村,村民甚至将匾额当作猪圈围栏。
近年来匾额的价值逐渐被认知,甚至有藏家达到痴迷境地,刘光瑞就是其中的代表。散落主城街头或乡村的各类匾额,也因藏家的收抬身价陡增。
行家介绍,匾额有三六九等之分:寿匾和建筑匾(即修建新房所用)“身价”最低,通常100元左右/块;匾上有反映各地风俗民情内容的,价格在1000元至上万元不等;有名人题词、落款的,起步价至少上万元/块;有名人题词又是乌木、紫檀木、海南黄花梨等稀缺材质制作的话,价格更高。
此外,匾额上的字体也决定其价格:常见的楷书和罕见的篆字,其价格悬殊几倍。如遇凤毛麟角的鸟篆体字,行情更是暴涨。
刘光瑞收藏了一块材质为金丝楠木、内容为探花及第的鸟篆体匾额,上有书画家傅山题词落款。他说,“几年前只花5000元收购。”如今,业内估价至少30万。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