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 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GDP
中国政府网16日披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全国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规划纲要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在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新兴产业政策“红利”披露
正如市场预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度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突出重点,与此前的报道有所不同,此次纲要详细指明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并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其中,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将征环保税
相比“十一五”规划,在刚刚出炉的“十二五”规划中,不仅明晰了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路径,更首次明确将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资源税将进一步铺开,而环保税的落地也将成为现实。而一系列政策手段都是为了完成“十二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发展债市有效缓解通胀压力 债市扩容步伐有望提速
在“调结构”与“稳增长”大环境下,发展债市将是“十二五”资本市场的重要工作,债市扩容正进一步加快,在直接融资中的“戏份”将加重,其市场化与国际化也将更加深入。截至2011年3月16日,2011年以来债券市场合计发债规模(不含央行票据)已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84.57亿元,较2010年同期的7167.7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0.69%。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发表署名文章称, 发展债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是有效控制通胀压力的现实选择。结合当前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大背景,在银行信贷、信托贷款、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等被纳入社会融资规模以后,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确保在社会融资规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弱对货币供应量的不利影响,从而不形成对通胀压力的进一步推升。在适度收紧货币信贷的条件下,发展债务资本市场是当前经济金融条件下调控政策的一种现实选择。
国新公司定位之惑
国新公司“掌门人”谢企华表示,“国新公司不可能去做辅业”,会把目光投向一些央企具有竞争力的独立主业上。外界认为,解决央企间重组及整体上市的核心难点,恐怕才是国新未来的真正定位。
预计多晶硅2至3年后实现全部自给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上海表示,目前我国多晶硅仍然有50%左右需要进口,但这种局面会不断改善,预计2-3年内多晶硅就能实现自给。他是在由SOLARCON China举办的上海光伏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的。王斯成认为,从产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进口数据来看,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目前的实际产能只有近7万吨。
地震筑高日本“债台” 赤字扩大积重难返
在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牵动全球神经之际,市场对日本财政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升温。因为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灾民的救助与安置、乃至核泄漏危机导致的民众撤离和安置,都需由日本政府来主导与运作,这将考验日本的财力。问题在于,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早已超过200%,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接近1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分析人士还认为,日本政府在灾后不大可能会采取增税的措施来开源,只能通过新发国债来支持财政支出。这意味着,日本的债务负担势必继续走高,财政赤字水平也将随之升级、积重难返。
穆迪下调葡萄牙评级至A3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3月16日宣布,由于葡萄牙经济增长前景不佳,将该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两档至“A3”,且评级前景为“负面”。
*《上海证券报》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跌至12年最低
中国人民银行3月16日发布2011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包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1999年有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达25.1%,尽管较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仍是居民投资首选。其次为基金(21.9%)、股票(13.5%)。
乳业整顿大限月底将至 三成常温奶企业或被淘汰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的最新规定,目前所有已获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在年底前须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发证的最新期限为3月底。分析人士表示,经过换证升级后,国内预计约三成的乳品企业将被清理出局。据悉,被淘汰的企业多是生产常温奶的企业,而这将有助于主营常温奶的蒙牛和伊利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张市场。
全品种药物电子监管有望于2015年实现
原定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的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系统,可能将要延期到今年底开始实施。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近日透露,我国预计于2015年实现对所有药品的电子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据介绍,届时,2152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最小包装上都将赋码,所有的基本药物都将拥有唯一的药品“电子身份证”。
* 《证券时报》
券商拟建买方研究所 回归对内服务本色
目前上海、深圳有一些大型券商正在酝酿打造一个类似基金投研部门的买方研究所。酝酿中的研究所将会购买各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报告,作为经纪业务等其他业务部门的后台支持。同时,研究所通过其他业务部门的业绩分成来维持其成本并获取收益,例如经纪业务增值服务所带来的管理费等。
民族证券:物价涨幅空间和持续性有限
近期公布的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4.9%,尽管高于市场预期,但民族证券认为,这并不表明通胀形势还在持续恶化,实际上近期数据表明无论从食品价格还是非食品价格来看,未来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的动能都将逐渐减弱,继续上行的空间和持续性有限。鉴于未来物价回落的重要前提仍需要调控政策的发力,如贷款和地方投资项目的控制,保证各类食品供给的充足等,目前仍是调控物价比较关键的时期,这也意味着今年3-4月份还有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浙商证券“汇金大消费”获批
近日,浙商证券第一只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大集合理财产品“汇金大消费”获批复。该产品投资在权益类金融产品的比例为0至95%,其中,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权益类金融产品的50%。该产品所指的大消费主要指居民消费,以及消费所拉动的行业。该计划的参与金额底线为10万元,每年管理费率为1.2%。3月23日到4月22日为该产品推广期。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当年化收益率超过10%时,方提取业绩报酬,10%以上部分提取比例为20%。
中国华融与澳洲国民银行开展战略合作
近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在悉尼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华融第一次在境外签署合作备忘录。按照合作备忘录的约定,双方将在基金管理、财富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盖特纳:“两房”改革欲速则不达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当地时间3月15日在国会参议院作证时表示,房地美和房利美占主导的美国住房抵押市场改革宜稳妥推进,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他指出,白宫列出的三种改革备选方案,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私营部门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改革举措,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将会进一步加剧,引发金融危机的市场根本缺陷也不能得到修复。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