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行情综述
LME3月铜日K线图
沪铜(68880,-130.00,-0.19%)1105合约日K线图
LME3月铝日K线图
沪铝(16630,-10.00,-0.06%)1105合约日K线图
本周LME期铜一改前期高位震荡格局,大幅下挫,击穿60日均线支撑,形成破位下跌之势,且周五盘中一度跌破9000整数关口,最低跌至8992美元/吨,截至本周五收于9260美元/吨,较上周大幅下跌585点,整体跌幅为5.94%。本周沪铜同样形成破位下跌之势,跌破了前期70000重要支撑点位,短期下跌趋势明显,头部迹象也逐步显现出来。截至本周五沪铜1105合约收于69220元/吨,较上周大幅下跌5500点,周跌幅7.36%,整体跌幅大于伦铜。
LME铝本周仅小幅回调,最低跌至2500,但价格仍稳站60日均线之上,其整体走势强于伦铜。截至本周五收于2593美元/吨,较上周下跌53点,周跌幅2.04%。本周沪铝延续弱势下跌格局,其走势与伦铝进一步分化,本周沪铝未能重新站上17000整数关口以及60日均线之上,且价格进一步下滑,跌至近10周低点,跌破了上涨趋势线,形成破位下跌格局,后市仍有可能进一步走低。截止本周五沪铝1105合约收于16760元/吨,较上周下跌230点,周跌幅1.35%。
一周行情分析
地震冲击日本经济 商品短期或将承压
日本3月11日发生8.8级强烈地震,地震导致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因强震而出现故障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12日发生爆炸。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第二核电站冷却功能失灵,日本政府已对两座核电站宣布“核能紧急事态”。目前日本已经暂时关闭了11座核电站,占整个核电站发电量的18%,而核电站的发电量则占整个日本发电量的三分之一。发电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速,日本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主要的原料均需要依赖进口,经济活动的降温将会减少大宗商品原料的需求,需求的下降或对商品价格带来下降的压力。尤其是目前由于灾害的受损程度仍没有明确的统计,这对交易者的心理影响更大。
有媒体报道,地震和海啸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灾害可能使日本的全年GDP损失1%。美国华尔街日报则认为,日本政府几乎已没有为灾后重建筹集资金的空间。现在还很难统计财产损失数据,而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对日本造成的损失共计13万亿日元。
日本是主要的有色金属消费地,铜和铝这两种金属均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日本两家大型铜炼厂因电力中断而停止运营,令人担心铜供应中断。而需求方面,汽车和一些大企业均有停产的动作,可能会对有色金属的消费打击更大,有色金属短期将承压。此外,日本地震的影响延伸至智利,据报道,该国三大港已于周五暂停活动,并让全球最大铜生产企业Codelco派船出海,以防海啸的影响。
整体来看,日本此次的地震短期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较为负面,多数商品原材料的价格将承压,不过随着灾后经济的复苏,影响将会逐步减弱。商品价格将会重新回到供给和需求面上来。由于灾后重建的需要,以及市场对汽车、电子等产品的需求提升,将拉动有色金属价格回升。日本是铝消费大国,2008年铝消费量为225万吨,仅少于中国的1241万吨和美国的562万吨。日本铝全部依赖进口,在日本铝消费结构中,汽车等交通机械是最大消费群,2009年占日本铝消费的38.7%。日本目前铜产能为130万吨左右,每年消费量在90万吨左右,灾后重建对于铜的拉动可能不像铝那么大。
中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调控政策或将延续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9%,食品价格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2%。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7444 亿元,同比增长24.9%。从公布的数据来看,CPI的增幅超出市场预期,显示目前的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此外,本周四3月期央票在发行量放大至320亿元的同时,发行利率也意外上行16.30个基点,再度引发了市场对于加息的担忧。
此外 ,为了缓冲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泰国央行3月9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50%,这是该行自去年7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加息。自从进入本轮紧缩周期以来,该行已将基准利率总计上调125个基点。除泰国之外,韩国和马来西亚央行也定于3月10日和11日举行货币政策会议。各方普遍预计,亚洲国家央行可能被迫在经济尚未彻底企稳之时,采取更加激烈的加息政策。市场预计,韩国央行也将在本周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同时,马来西亚央行也可能重新启动其加息进程。
2月份联合国食品价格指数触及纪录高位,油价也重回百元时代。由于食品和能源在亚洲国家消费价格指数(CPI)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一旦食品和能源价格过快上涨,可能剧烈反映在CPI指数上,各国将采取更加激烈的加息政策。
中国2月份铜进口大幅下滑 铜价转入下跌格局
中国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中国未锻造的铜及铜材2月进口235,469吨,环比大幅下跌35.35%,同比大幅下跌26.94%,创2009年1月来的最低水平。1-2月累计进口599,719吨,累计同比比减少2.4%;废铜2月进口25万吨,环比大幅下跌31.48%,1-2月累计进口61万吨,累计同比减少0.6%。此前麦格理曾预测,中国2月精炼铜进口将只有18万~20万吨。
造成2月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 2月初是中国传统春节假期,虽然铜加工企业部分仍会开工,但开工率总体下滑明显,降低了一定的铜消费量。加上春节前铜加工企业会进行一些库存储备,整体降低了2月份国内企业对进口铜及铜材的需求。2. 进口贸易商因2月份春节休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进口量。3. 由于1月份各方对铜价走势的乐观预期,进口量达到35.42万吨高量,使得上海保税库的铜库存量加大,据各方猜测可能在60万吨上下水平,这样的高库存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铜进口的积极性。4. 2月沪伦比值在7.4-7.5之间波动,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跨市套利机会少,下游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内电解铜。
尽管存在春节假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铜进口的减少,但环比和同比均出现大幅的下滑,也多少反映出了中国铜的需求开始出现下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府连续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让下游需求受到抑制,同时高铜价也对铜的需求受到一定的抑制。
进入3月以后,随着铜加工企业逐渐恢复生产,3月下旬铜消费会进入旺季,对铜的需求可能逐步上升,预计3月份铜进口量将会从2月份的谷底回升,但进口量受到库存压力难以大幅度上升。
此外,库存的不断增加是制约铜价上涨的另一因素,同时它也反应了需求开始趋弱,铜的需求并没有市场先前预期的那么好。去年12月早期,业内估计上海市场报税仓库的铜约为25万-30万吨,两周之前大约增至50万吨,如今的数字更是高达60万-70万吨。如果算上其他的商业库存,中国目前的铜库存量或高达100万吨。LME市场的全球铜库存增长也同样较为迅猛,LME铜库存较2010年底的377550吨上升至目前的425875吨,增加了48325吨。
目前国内外港口现货CIF价格也出现了下降,CRU公布的1月份上海、西北欧港口、日本和美国东海岸港口的现货CIF报价对比2010年第四季度明显下滑,尤其是上海港口CIF报价下跌100美元,跌幅较大。西北欧港口和美国东部港口的CIF报价下滑幅度有限,但也均反映出当地港口现货供应较2010年年底充足的局面。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