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财经14年 聚商助商挺商爱商
1997年,《重庆商报》踏着春晖呱呱落地,如今,她迎来了14岁生日,与直辖后的重庆同龄。从“出生”的那天开始,《重庆商报》就明确了自己的特色,在“商”字上做文章。14年来,《重庆商报》聚商、助商、挺商、爱商,在推出众多本土重磅财经消息的同时,还以全球视野观察财经大事件,不少活动和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立足本土
做重庆经济的“传声筒”
创刊之初,《重庆商报》4开8版,定位为服务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综合类经济日报。按这个思路,创刊初期的商报将几乎一半的采编力量集中在了经济专刊部和经济新闻部。创办的《汽摩》、《房地产》等专刊,开创了重庆媒体先河。
《重庆商报》在发展的初步阶段,重点关注重庆直辖后的城市变化和经济发展,相伴本土企业一路成长。1997年,商报推出了《香港华润集团总经理称――将上市公司一半资产投资重庆》、《直辖东风吹活重庆房市》等稿件。当年8月20日,商报头版头条推出了《谭木匠公司招聘银行》,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上千家网站纷纷转载,帮助当时面临资金短缺的谭木匠成功拿到银行贷款并摆脱困境,最终成为一家全国知名的上市企业。
此后,《重庆商报》的不少财经报道引起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MPI与重庆公交二次握手 国内首家中外合作公交广告企业挂牌》、《世界知名电信厂商爱立信落户重庆》、《外资保险叩响重庆大门》、《冷食品点燃战火 众商家各显高招》等。逐渐地,商报不仅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和消费的“参谋报”,更及时反映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新动态,成为反映重庆经济发展的“传声筒”。
传递商机
助渝企发展的“咨询台”
创刊之后,重庆商报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商机,助推各路企业发展。
小天鹅集团董事长何永智曾说:“洪崖洞崛起离不开商报支持。”南方集团董事长孙甚林曾表示:“商报言商,有别于其他都市类报纸。”力帆掌门人尹明善曾公开表示,近年来商报时刻注重创新,深入研究了读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记者的触角也延伸到全国,了解汽摩等行业的最新动向,为本地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庆商报》从创刊开始就致力于对证券、财经等相关经济新闻的报道,平均每天的报道篇幅和质量都在同城媒体中远胜一筹,特别是对于股市行情的报道,同城媒体无人能及。
《重庆商报》很多独家的产经类公司新闻,让不少企业家和市民记忆犹新。例如,2003年,商报在同城媒体中率先报道重庆烟草体系工商分家,并推出了《全球采购会叩击“重庆造”差距》、《未来五年大量项目上马 重庆治污商机吸引德国企业》;2004年报道的《区县招商引资陷入恶性竞争》、《建设集团迁厂 将腾千亩宝地》、《中国卫通正式进军重庆 用卫星给私家车导航》等重磅财经报道。
近年来,重庆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不少企业老板认为,《重庆商报》为民企鼓与呼,为民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2006年,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赴上海、昆山等地采访,本报每天开专栏报道记者在沿海的所见所闻,推出了《义乌老板欲再建1个朝天门市场》、《百名重庆人闯上海滩白手办企业》等稿件。
2006年8月28日到9月1日,本报连续5天推出“民企破困大猜想”系列报道,收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等针对民企破困的各种设想和建议。分别从融资、政府服务、沿海做法等方面,对改善重庆民企外部环境进行大胆设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挖掘深度
重磅新闻引全国关注
伴随报媒竞争日益加剧,商报财经新闻一直在积极创新。除了关注本土事件,还放眼全国甚至全球,报道了大量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新闻。
例如,商报曾报道了独家稿件《首款自主产权芯片被指造假》,引起国家科技部高度重视,国家部委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最终确认汉芯造假事实成立,该稿件也获得了全国商报好新闻二等奖。
此外,商报财经还加大对深度的挖掘,刊登了大量投资警示类稿件,在业界引起震动。如2005年推出的《十余药企入渝抢购青蒿 通和损失上千万》、《七区县齐建影视城 专家对一哄而上表示忧虑》、《1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上月投产 民企老板忧心卖油难》等。
据百度统计,仅2005年至2006年,《重庆商报》财经类稿件在互联网上传播了439000个网页、27500条新闻、4330张图片。百度CEO李彦宏曾经表示,他常在网上看《重庆商报》的财经新闻,觉得其视野非常开阔,并不仅仅满足于在重庆本地彰显影响力,而是努力与全国媒体同步关注大财经,力争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这在地方媒体中很敬业。
把脉经济
金融危机下更显价值
2008年、2009年,全球经济在国际金融风暴中历经了洗礼,中国报业市场上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强势报媒愈发凸显价值。在此期间,商报财经对新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本报记者奔赴温州和义乌等地,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企业,了解发生在经济最前沿的变化,并在2008年推出了《温州小作坊倒闭累及朝天门商贩》系列报道,给当时处境艰难的企业以启发,帮助他们寻找到新的契机。
在2008年楼市频繁爆出深圳断供、北京投资者割肉卖楼、南京市政府“救市”等消息后,本报记者分赴深圳、广州,连线上海、杭州、北京等一线城市;赴武汉,连线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力求揭开房价下跌背后扑朔迷离的市场真相,推出了一系列如《重庆主城房价重返“2时代”》大型新闻调查稿件,
2009年,商报还推出了《重庆籍老板批量回乡投资》等具有影响力的财经调查稿件,在全市独家披露了金融危机下重庆老板的投资新动态。首席记者 孙黎明
奖项点击
《重庆商报》
连续三年获财经状元媒
14年来,《重庆商报》财经新闻时刻与创新相伴。从2010年开始,商报财经开设了“企业家俱乐部”、“发现商机”、“老板下午茶”、“IT”、“QQ财富”、“市场”等诸多特色版面。
2009年~2010年,推出的重点报道包括《2000封邮件牵手惠普》、《IT巨头扎堆山城 挖掘万亿商机》、《重庆机电集团2000万英镑“吞”下英国百年名企》等。
2006年、2007年、2008年,《重庆商报》曾连续三年蝉联财经状元媒。财经编辑、记者也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市级新闻奖。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百度联合主办的“百度状元媒”中国新闻传媒大奖,从2005年开始举办。百度对互联网新闻收录数、平均转载率及单个媒体关注度峰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网民的搜索请求数、社区话题互动等多种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反映出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热点和媒体影响力,从而提供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风向标。2006年,本报从全国300多家媒体中脱颖而出,首次获得“百度状元媒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类媒体”,此后连续两年将此称号收入囊中。
首席记者 孙黎明
相关新闻
商报证券新闻独领风骚14载
从单纯的股市投资到全面理财;从市场新闻主打,到大财经新闻出彩;从立足重庆到纵览天下。《重庆商报》证券新闻走过了14年,是很多读者心目中的“投资指南”和“理财专家”。
■1997年惊艳亮相 “证券在报业原是片处女地。”《重庆商报》原证券投资部主任王整鸣回忆,重庆报纸原来采用中缝刊登行情,股评和证券新闻鲜见刊发。1996年12月25 日,沪指点数只有855点,随着股市的火爆,1997年开年后4个月时间里,沪指点数上涨了近500点。1997年《重庆商报》一创刊,率先在重庆报业开辟了股评和行情版面,约请全国券商、著名股评人士提供信息,如赵笑云、雷立军等,一批重庆本土的股评人士也大放异彩,如蔡生俭、邓丹、青山、东科等,很多人至今仍活跃在重庆证券界。《重庆商报》创刊不到半年,发行量就迅速增长到十多万份。
1998年,《重庆商报》成为中国证监会重庆证监局认可的首家信息披露指定报纸。商报证券同时推出了“综合投资”版面,系统报道收藏、保险、银行、期货等理财新闻,形成全面理财的雏形。
■2002年转型蜕变 2002年正式确立大财经方向以来,商报证券新闻对重庆资本市场的报道领先至今。
2003年,《华邦转动资本市场魔方》、《永川水泥企业海外借壳上市》等报道,表明了商报证券记者不满足于表象,开始揭秘资本市场。2006年,本报率先报道了《朝华董事长张良宾被采取司法强制措施》、《朝华系西昌电力前董事长张斌被立案侦查》、《ST东源董事长陈凯涉嫌经济犯罪》等报道,在全国引起轰动。
《重庆商报》证券新闻还见证了华邦制药、莱美药业、智飞生物、力帆股份、世纪游轮等民企陆续A股上市,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上市等重大重组,龙湖地产、谭木匠、乡村基等登陆海外股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
2010年4月,在原《证券周刊》基础上蜕变而来的《财金周刊》再度亮相,推出了大型策划活动“股舞20年”,在专家团、读者、网友的共同参与下,评选出了影响重庆资本市场20年的“十人十事”。
2009年10月,本报推出了每年一评的“重庆股市富豪榜”,以人和财富的变化见证重庆资本市场的成长。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