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2006年以来,济南钢铁、中钢集团纷纷拟定“出海”计划,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国钢企海外建厂的经历可谓命运多舛。(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康鹏 闫冰 徐英 金旼旼 戴芊 王云辉 刘亮 张翔)
公司作为改变人类的力量,正在发生裂变。垄断型公司因为不受惩罚的“作恶”,正在成为负能量;那些创新者则重新挽救了公司的荣誉。
2010年两场大火令两大石油公司蒙羞。先是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起火爆炸,海底大量原油泄漏,引发历史上最大污染事件;然后是中石油在大连的输油管起火爆炸,也造成了污染。
同样“大火”的还包括苹果公司。乔布斯的伟大创新,让世界都充满了力量。从一款实际上是个超级大硬盘的iPod开始,依次到iTouch、iPhone、iPad,乔布斯持续微创新,不仅改变人们了生活方式,也将昔日对手微软打败,成为市值最高IT公司。伟大的公司和产品,总是从那些最微小的变革开始,总是从开发人类最简单的需求切入。
相比苹果的一枝独秀,Google退出中国和360与QQ之战,则更像是一场闹剧。伟大的公司从来都是在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之间做艰难抉择。为争夺市场而用非市场手段大打出手,市井行为,触目不堪。
遭到指控,即豪爽支付巨额资金和解。华尔街达人高盛深谙资本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依仗财大气粗,游玩于法律边缘,与其说是高盛贪婪本性,毋宁说“作恶”文化正侵蚀华尔街。
鞍钢美国收购是一场遭遇战。当外资制造舆论指责中国市场环境恶化之时,中国公司在海外尤其在发达经济体内的商业行为却屡屡遭到扭曲。海外并购并非是钱说了算,还有软实力。
BP遭遇深海诅咒
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够钻得更深,而在于是否能够安全地钻,更在于一旦出事后是否有能力作出补救。这不仅仅是BP,更是整个石油界在走向深海时面临的尴尬
堵住泄漏的油井四个月之后,BP的变卖家产活动还在大规模进行。
11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宣布,旗下合资公司Bridas Corporation与英国石油(BP)签署了股权购买协议,以约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持有的Pan American Energy(PAE)中60%的权益。
按照BP的规划,在2011年末之前将出售250至300亿美元的资产,以筹集资金来清偿因墨西哥湾事故欠下的债务。按照BP此前的预计,墨西哥湾漏油带来的损失高达400亿美元。遭受“深海诅咒”的英国石油巨擘,正在一点点褪去往日的荣光。
4月20日晚,BP在墨西哥湾的一座钻井平台突然爆炸并引发大火,11名工作人员当场身亡。4天后,事态继续恶化,水下管道破裂导致大量原油泄露,BP的梦魇至此开始。
为了堵住原油泄漏,BP上下手忙脚乱,尝试了安放巨型钢筋水泥罩、开启止喷阀、设置吸油管等多种堵漏方案均毫无成效,直到最后使出的“盖帽法”才最终堵漏成功。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大约490万桶的原油泄漏,其中410万桶流入了墨西哥湾。
这起漏油事故,当之无愧成为“全球史上最严重事故性漏油事件”。原油自破损油井中汩汩流出,犹如割开巨人的动脉放血一般,很快让BP步入到崩溃的边缘。在无奈大量变卖家产之后,BP将很难保住其既有的地位,国际油气巨头的座次将重排。
BP的悲剧,为整个石油工业敲响了警钟。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在过去数年间,石油公司竞相将目光投向了深海 超深海。为了拿出更多的石油,石油公司展开了“没有最深 只有更深”的竞赛。
在业界,BP一直以技术先进而著称,被当作钻深井的行家里手。BP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5000米以上,最深井记录突破了10000米。但是,纵然出事的油井水深仅仅有1500米,BP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束手无策。
这带给石油业界的是教训: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够钻得更深,而在于是否能够安全地钻,更在于一旦出事后是否有能力作出补救。这不仅仅是BP,更是整个石油界在走向深海时面临的尴尬。
BP事件对正在加紧走向深海的中国公司有着更深刻的警醒意味。目前,中海油打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经顺利出坞,其最大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钻井深度10000米。在进入深海之后,中海油能否完全掌控局面?
如今,中海油成功买下了BP甩卖的资产 这多少有些让业界意外。此前,普遍观点认为,由于非商业的因素,中国公司可能会在BP摆下的油气盛宴中空手而归。
中海油最终给了国人以惊喜,希望它买来油气资产的同时,也买到了BP梦断深海的教训与经验。
(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康鹏 闫冰 徐英 金旼旼 戴芊 王云辉 刘亮 张翔)
2010年两场大火令两大石油公司蒙羞。先是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起火爆炸,海底大量原油泄漏,引发历史上最大污染事件;然后是中石油在大连的输油管起火爆炸,也造成了污染。
同样“大火”的还包括苹果公司。乔布斯的伟大创新,让世界都充满了力量。从一款实际上是个超级大硬盘的iPod开始,依次到iTouch、iPhone、iPad,乔布斯持续微创新,不仅改变人们了生活方式,也将昔日对手微软打败,成为市值最高IT公司。伟大的公司和产品,总是从那些最微小的变革开始,总是从开发人类最简单的需求切入。
相比苹果的一枝独秀,Google退出中国和360与QQ之战,则更像是一场闹剧。伟大的公司从来都是在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之间做艰难抉择。为争夺市场而用非市场手段大打出手,市井行为,触目不堪。
遭到指控,即豪爽支付巨额资金和解。华尔街达人高盛深谙资本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依仗财大气粗,游玩于法律边缘,与其说是高盛贪婪本性,毋宁说“作恶”文化正侵蚀华尔街。
鞍钢美国收购是一场遭遇战。当外资制造舆论指责中国市场环境恶化之时,中国公司在海外尤其在发达经济体内的商业行为却屡屡遭到扭曲。海外并购并非是钱说了算,还有软实力。
BP遭遇深海诅咒
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够钻得更深,而在于是否能够安全地钻,更在于一旦出事后是否有能力作出补救。这不仅仅是BP,更是整个石油界在走向深海时面临的尴尬
堵住泄漏的油井四个月之后,BP的变卖家产活动还在大规模进行。
11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宣布,旗下合资公司Bridas Corporation与英国石油(BP)签署了股权购买协议,以约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持有的Pan American Energy(PAE)中60%的权益。
按照BP的规划,在2011年末之前将出售250至300亿美元的资产,以筹集资金来清偿因墨西哥湾事故欠下的债务。按照BP此前的预计,墨西哥湾漏油带来的损失高达400亿美元。遭受“深海诅咒”的英国石油巨擘,正在一点点褪去往日的荣光。
4月20日晚,BP在墨西哥湾的一座钻井平台突然爆炸并引发大火,11名工作人员当场身亡。4天后,事态继续恶化,水下管道破裂导致大量原油泄露,BP的梦魇至此开始。
为了堵住原油泄漏,BP上下手忙脚乱,尝试了安放巨型钢筋水泥罩、开启止喷阀、设置吸油管等多种堵漏方案均毫无成效,直到最后使出的“盖帽法”才最终堵漏成功。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大约490万桶的原油泄漏,其中410万桶流入了墨西哥湾。
这起漏油事故,当之无愧成为“全球史上最严重事故性漏油事件”。原油自破损油井中汩汩流出,犹如割开巨人的动脉放血一般,很快让BP步入到崩溃的边缘。在无奈大量变卖家产之后,BP将很难保住其既有的地位,国际油气巨头的座次将重排。
BP的悲剧,为整个石油工业敲响了警钟。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在过去数年间,石油公司竞相将目光投向了深海 超深海。为了拿出更多的石油,石油公司展开了“没有最深 只有更深”的竞赛。
在业界,BP一直以技术先进而著称,被当作钻深井的行家里手。BP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5000米以上,最深井记录突破了10000米。但是,纵然出事的油井水深仅仅有1500米,BP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束手无策。
这带给石油业界的是教训: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够钻得更深,而在于是否能够安全地钻,更在于一旦出事后是否有能力作出补救。这不仅仅是BP,更是整个石油界在走向深海时面临的尴尬。
BP事件对正在加紧走向深海的中国公司有着更深刻的警醒意味。目前,中海油打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经顺利出坞,其最大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钻井深度10000米。在进入深海之后,中海油能否完全掌控局面?
如今,中海油成功买下了BP甩卖的资产 这多少有些让业界意外。此前,普遍观点认为,由于非商业的因素,中国公司可能会在BP摆下的油气盛宴中空手而归。
中海油最终给了国人以惊喜,希望它买来油气资产的同时,也买到了BP梦断深海的教训与经验。
(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康鹏 闫冰 徐英 金旼旼 戴芊 王云辉 刘亮 张翔)
:游走法律边缘
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
《滚石》杂志40岁的编辑马特·泰比算是老愤青。在新书中,他用尽各种生理名词痛骂华尔街。他对高盛的评价可谓经典:高盛就像“巨大的、披着人皮的吸血章鱼,把自己的触角无情地附着在任何有钱味儿的东西上。”另一位老愤青迈克尔·摩尔则把装甲运钞车停在高盛在纽约的总部大楼下,大喊“我们来这里拿回属于美国人民的钱”。
高盛是华尔街唯一躲过次贷危机的投行。就在全球呼吁加强金融监管之际,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涉嫌交易欺诈。不过,三个月后,SEC与高盛和解。高盛支付5.5亿美元罚款,但未承认任何指控。对于高盛来说,这是最不坏的结果。
2007年,基金经理保尔森(后因预测楼市泡沫破裂而名震天下)找到28岁的高盛副总裁法布里 托雷,请求他做一只抵押债务债券组合(CDO)。当时,看空楼市的保尔森是想找到一个对赌盘。于是,高盛聘请独立资产管理公司ACA和保尔森一起构建这份CDO。但在销售这份CDO时,高盛刻意强调ACA的独立身份,隐瞒保尔森做空的关键信息,而评级机构居然还给予3A评级。因此,一个“陷阱”被包装成一种信息客观的投资产品。
不久,次贷危机爆发。保尔森大赚10亿美元,而做多的德国银行IKB亏损1.5亿美元,ACA损失9亿美元,并最终破产。身为做市商的高盛虽赚1500万美元手续费,但也因参与做多,最终亏损近一亿美元。
证交会调查的关键在于,高盛是否刻意向IKB这样的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做空的信息,因此,存在欺诈嫌疑。但高盛回应说:不透露对家信息是做市商的一贯做法,并且高盛不会真傻到最后把自己也骗进去。
其实,证交会调查的真正矛头指向,是高盛的核心盈利模式:将代理业务和自营业务混合经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高盛仅仅作为承担代理业务的做市商,则不应该有任何利益倾向,但如果动用自有资金参与交易,高盛又必然具有利益倾向。那么两者之间必然会出现冲突。事实上,近些年和大型机构“对赌”已成为高盛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对中国人来说,最刻骨铭心的要数2004年新加坡中航油的突然倒闭,而中航油当时的对赌对手正是高盛。
高盛是否违法?SEC没有定论。然而,围绕高盛的阴谋论仍无法散去。油价暴涨时有高盛,希腊债务作假时有高盛 也许,人们应该明白,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因此,真正该关心的不是高盛是否道德,而是监管机构如何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在目前这场猫鼠游戏中笑到最后。
也许,人们应该明白,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真正该关心的不是高盛是否道德,而是监管机构如何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在目前这场猫鼠游戏中笑到最后
(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康鹏 闫冰 徐英 金旼旼 戴芊 王云辉 刘亮 张翔)
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
《滚石》杂志40岁的编辑马特·泰比算是老愤青。在新书中,他用尽各种生理名词痛骂华尔街。他对高盛的评价可谓经典:高盛就像“巨大的、披着人皮的吸血章鱼,把自己的触角无情地附着在任何有钱味儿的东西上。”另一位老愤青迈克尔·摩尔则把装甲运钞车停在高盛在纽约的总部大楼下,大喊“我们来这里拿回属于美国人民的钱”。
高盛是华尔街唯一躲过次贷危机的投行。就在全球呼吁加强金融监管之际,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涉嫌交易欺诈。不过,三个月后,SEC与高盛和解。高盛支付5.5亿美元罚款,但未承认任何指控。对于高盛来说,这是最不坏的结果。
2007年,基金经理保尔森(后因预测楼市泡沫破裂而名震天下)找到28岁的高盛副总裁法布里 托雷,请求他做一只抵押债务债券组合(CDO)。当时,看空楼市的保尔森是想找到一个对赌盘。于是,高盛聘请独立资产管理公司ACA和保尔森一起构建这份CDO。但在销售这份CDO时,高盛刻意强调ACA的独立身份,隐瞒保尔森做空的关键信息,而评级机构居然还给予3A评级。因此,一个“陷阱”被包装成一种信息客观的投资产品。
不久,次贷危机爆发。保尔森大赚10亿美元,而做多的德国银行IKB亏损1.5亿美元,ACA损失9亿美元,并最终破产。身为做市商的高盛虽赚1500万美元手续费,但也因参与做多,最终亏损近一亿美元。
证交会调查的关键在于,高盛是否刻意向IKB这样的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做空的信息,因此,存在欺诈嫌疑。但高盛回应说:不透露对家信息是做市商的一贯做法,并且高盛不会真傻到最后把自己也骗进去。
其实,证交会调查的真正矛头指向,是高盛的核心盈利模式:将代理业务和自营业务混合经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高盛仅仅作为承担代理业务的做市商,则不应该有任何利益倾向,但如果动用自有资金参与交易,高盛又必然具有利益倾向。那么两者之间必然会出现冲突。事实上,近些年和大型机构“对赌”已成为高盛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对中国人来说,最刻骨铭心的要数2004年新加坡中航油的突然倒闭,而中航油当时的对赌对手正是高盛。
高盛是否违法?SEC没有定论。然而,围绕高盛的阴谋论仍无法散去。油价暴涨时有高盛,希腊债务作假时有高盛 也许,人们应该明白,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因此,真正该关心的不是高盛是否道德,而是监管机构如何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在目前这场猫鼠游戏中笑到最后。
也许,人们应该明白,高盛从来都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说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创新永远游走在监管的边缘。真正该关心的不是高盛是否道德,而是监管机构如何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在目前这场猫鼠游戏中笑到最后
(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王康鹏 闫冰 徐英 金旼旼 戴芊 王云辉 刘亮 张翔)
腾讯、360:中国式商战
从本质上说,3Q战役,与蒙牛伊利大战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趋势的桥头堡,技术手段为商业竞争提供了强大的弹药库
2010年秋天,发生在奇虎360与腾讯QQ间的“3Q战役”,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史乃至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商战样本。
这场战役源自9月27日360发布隐私保护器,指责QQ侵犯用户隐私。到11月3日,腾讯作出“艰难的决定”,逼用户“二选一”,达到高潮。
占据国内客户端软件市占率前两名,各自坐拥几亿用户的奇虎和腾讯,争斗达到了互不兼容、你死我活的境地,其结局是两败俱伤。作为上市公司,腾讯的强硬公告招致股价应声下跌,市值缩水超过百亿港元。而双方因用户卸载带来的利益损失,以及品牌和声誉影响,则无法用数字估量。
11月21日,工信部通报批评两家公司,奇虎和腾讯也分别发表道歉信。3Q战役偃旗息鼓,但其背后隐藏的互联网发展矛盾并不能就此除去。从某种意义上说,3Q战役是一场必然会爆发的争斗。
就交战双方而言,奇虎依靠所谓“颠覆式创新”搏市场,在成功切入反病毒软件领域、迅速聚拢用户规模后,向软件管理、浏览器等增值业务方向扩展;腾讯则在QQ庞大用户基础上,涉足浏览器、下载、游戏、视频等几乎所有互联网应用。双方在原始积累之后,都在或明或暗“圈地”更多市场,同时也在各细分领域“树敌”,两巨头的狭路相逢在所难免。
放大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尽快占据细分领域优势地位,挟市场和用户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通用的成功法则。身处客户端软件领域的企业,无不瞄准用户桌面右下角做文章。3Q战役之前,早已在视频、浏览器、输入法等细分领域发生过若干大小战役。
而在桌面客户端领域之外,网络视频、互联网反病毒、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意竞争现象。原本应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却以官司和“口水战”居多。
实际上,由商业利益矛盾为导火索,升级为不正当竞争的战役,在中国商业战场上并不少见。从本质上说,3Q战役,与蒙牛伊利大战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趋势的桥头堡,技术手段为商业竞争提供了强大的弹药库。
单单一个隐私保护器,就让很多人看到了不曾想象过的侦测与反侦测技术。其后陆续登场的弹窗大战、扣扣保镖、浏览器支持、云服务方式的兼容与升级等手段,更充分展示了一家互联网企业所能调动的技术武器 这些技术对用户有着强大的控制力,令人恐惧。
在“屏蔽、捆绑、强制卸载、静默安装”这样的字眼面前,客户端就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用户除了选择卸载,基本无力应对,技术的作恶令人悲哀。
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互联网,还是会越来越恐惧互联网?
3Q战役的积极意义,在于放大了这个新兴行业竞争无序和缺乏游戏规则的一面,引起了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通过加强监管的手段维护了行业的秩序。
但在监管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放、公正的互联网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若能创造更为良性的发展空间和生态环境,将真正铸造出中国互联网的产业价值 这比网民数量的增加更有意义。
从本质上说,3Q战役,与蒙牛伊利大战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趋势的桥头堡,技术手段为商业竞争提供了强大的弹药库
2010年秋天,发生在奇虎360与腾讯QQ间的“3Q战役”,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史乃至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商战样本。
这场战役源自9月27日360发布隐私保护器,指责QQ侵犯用户隐私。到11月3日,腾讯作出“艰难的决定”,逼用户“二选一”,达到高潮。
占据国内客户端软件市占率前两名,各自坐拥几亿用户的奇虎和腾讯,争斗达到了互不兼容、你死我活的境地,其结局是两败俱伤。作为上市公司,腾讯的强硬公告招致股价应声下跌,市值缩水超过百亿港元。而双方因用户卸载带来的利益损失,以及品牌和声誉影响,则无法用数字估量。
11月21日,工信部通报批评两家公司,奇虎和腾讯也分别发表道歉信。3Q战役偃旗息鼓,但其背后隐藏的互联网发展矛盾并不能就此除去。从某种意义上说,3Q战役是一场必然会爆发的争斗。
就交战双方而言,奇虎依靠所谓“颠覆式创新”搏市场,在成功切入反病毒软件领域、迅速聚拢用户规模后,向软件管理、浏览器等增值业务方向扩展;腾讯则在QQ庞大用户基础上,涉足浏览器、下载、游戏、视频等几乎所有互联网应用。双方在原始积累之后,都在或明或暗“圈地”更多市场,同时也在各细分领域“树敌”,两巨头的狭路相逢在所难免。
放大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尽快占据细分领域优势地位,挟市场和用户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通用的成功法则。身处客户端软件领域的企业,无不瞄准用户桌面右下角做文章。3Q战役之前,早已在视频、浏览器、输入法等细分领域发生过若干大小战役。
而在桌面客户端领域之外,网络视频、互联网反病毒、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意竞争现象。原本应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却以官司和“口水战”居多。
实际上,由商业利益矛盾为导火索,升级为不正当竞争的战役,在中国商业战场上并不少见。从本质上说,3Q战役,与蒙牛伊利大战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趋势的桥头堡,技术手段为商业竞争提供了强大的弹药库。
单单一个隐私保护器,就让很多人看到了不曾想象过的侦测与反侦测技术。其后陆续登场的弹窗大战、扣扣保镖、浏览器支持、云服务方式的兼容与升级等手段,更充分展示了一家互联网企业所能调动的技术武器 这些技术对用户有着强大的控制力,令人恐惧。
在“屏蔽、捆绑、强制卸载、静默安装”这样的字眼面前,客户端就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用户除了选择卸载,基本无力应对,技术的作恶令人悲哀。
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互联网,还是会越来越恐惧互联网?
3Q战役的积极意义,在于放大了这个新兴行业竞争无序和缺乏游戏规则的一面,引起了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通过加强监管的手段维护了行业的秩序。
但在监管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放、公正的互联网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若能创造更为良性的发展空间和生态环境,将真正铸造出中国互联网的产业价值 这比网民数量的增加更有意义。
61